郭慶和陳經理重新約好了時間,就飛往上海。和陳經理會面并不如第一次那么順利。再見陳經理時,對方已不見初時的熱情。只見他笑不及眼底,客客氣氣地把郭慶邀請到洽談室。
不怪陳經理變臉,他雖是看好智游自在,卻更傾向于收購它。在廣州那幾天,他雖然沒有上門拜訪,卻深度調查了智游自在的市場狀況。最終他判定,智游自在和他所在集團——妙游天下的業務有重疊,卻又各有千秋。
妙游天下的業務重心在長江以北和歐美境外高端路線。智游自在的重心在長江以南、東南亞低端路線。從線上平臺看,妙游天下大而笨拙,智游自在小而靈活。如果妙游天下將智游自在整合進來,勢必會大大增加妙游天下的實力。但是,如果是投資或控股,集團就有兩個業務一樣的平臺,這并不利于公司的發展。
同時,調查結果顯示,智游自在財務狀況不明朗,正在找人進行融資。它的市場滲透率還不足以打動B輪投資商。
他已經向集團匯報了智游自在的現狀,集團有收購的意思,只不過,現在還不是時候,他們在等一個低價買進的時間點。這個時間點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太早了,郭慶并不一定愿意賣出,即使愿意,價格也高企。太晚了,一旦公司崩了,再接手價值不大不說,還要收拾爛攤子。
這次郭慶來了,顯然是想找投資商,而不是找買方。不過,這并不妨礙他引導郭慶往另一個方向考慮。
兩人沒有達成合作協議。陳經理把集團的決定明確地告知他,妙游天下不會投資智游自在,而是希望將智游自在整合進妙游天下。至于價格,陳經理豎起了食指和中指,篤定地說,“人民幣。你好好考慮下,再等下去,還不一定能值這個價。”
郭慶知道,這不是真正的收購談判,陳經理只是跟他透點風。真正確定收購的時候,又會是另一番場景。妙游天下不是第一個出價買智游自在的人,郭慶相信,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但是,妙游天下卻是目前為止出價最高的。“2”的后面是什么,郭慶自以為很清楚,不會是百萬,也不會是億。兩百萬還不夠買他的業務,更不用說已經拿了專利的技術。兩億太多,再給他兩三年,可能還不一定夠得著。
兩千萬,剛好是A輪融資的融資款。他們投入的錢,又何止兩千萬?剛開始創辦公司時,他們三人總共投資了三百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在A輪融資到款之前,又斷斷續續地投了一百多萬續命,才堅持到A輪融資款到賬。
兩千萬,還不夠回本,卻已經在合理的價格區間。有了前幾家對比,郭慶心情稍微緩和下來。燒錢燒了那么多,全被他拿來投石問路了。不到最后一刻,他還真舍不得賣掉公司。可是,公司還有一百多號人等著開飯呢?
賣掉公司,有一半的人能跟著進新公司就很不錯了。但是,從廣州到上海,又有多少人愿意搬家?這兩個城市風格各異,雖同為一線城市,房價、消費水平卻不在一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