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下的觀眾雖然五湖四海都有,但還是以京、津兩地為主。
戲曲、雜耍的發祥之地,興盛之所,懂行的人可不要太多哦。
當郭德剛《叫小番》的嘎調一上去,大家直接聽美了。
“啪啪啪~~好好~~”
“好嗓子,這調門兒真高呀!”
“這味兒忒足了,來著了!”
臺下觀眾紛紛起立,拍著巴掌喝彩。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有人聽戲曲能當場睡著,愣將國粹當成催眠曲。
有人哼哼唧唧地跟著附和,心里美的不行。
園子里聽完,回家睡覺都還在吧唧嘴,直到被老婆一腳揣下床才得以消停。
所以說,沒有過時的藝術,只有沒能耐的藝人。
節目雖短,但力氣賣得很足,臺上的郭德剛和于慊再次鞠躬謝幕。
不過想下臺,依然沒那么容易。
把人弄高潮了,扔半道上不管,這會挨板磚的。
掌聲不停,愈演愈烈,郭德剛倆人只能順勢繼續第三次返場。
三。
在華夏文化里可是一個極具魔力的數字。
什么事不過三吶,天地人三才呀,約法三章、一氣化三清、三宮六院、三思而后行、三顧茅廬、三生石等等。
無論是神話,歷史,還是文學,總之相當常見。
相聲門的返場,也有個跟“三”有關系的講究,叫“返場不過三”。
這個規矩傳承到現在,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
只是這里規定返場次數不超過三次,倒也沒有那么玄乎的道理。
相聲門的藝人,吃得都是開口飯。
微薄的收入,全仰仗觀眾們捧場。
所以前輩們就想著,對觀眾得吊著一點胃口,不能一次性喂飽了,不然下次人家就很難再來捧你的場。
另一個原因,就是控制演出的時間和節奏。
到了現在,可能很多人已經不再管它是因何而起的,只是都自覺的遵守著。
當然,這一點對于郭德剛和德蕓社來說,早已經不叫事兒。
他一個人連續返場二十五次的紀錄都創造過,還會在乎一個小小的“三”?
同樣也因為他跟個瘋子似的,處處與眾不同,才會招致那么多同行的討厭。
愛一個人一定有理由,恨一個人也有理由。
“愛是不需要理由的”,這種話是講給傻子聽的。
只是這么干,太玩命了,不能回回都來。
此刻,郭德剛笑瞇瞇地看著臺下的觀眾。
“第三次了哈,天兒也不早了,您諸位還不肯走,小心回去睡地板。”
“嗨,這您就甭管啦。”于慊笑道。
“前面呢,說也說了,唱也唱了,那這次我也偷偷懶,咱后臺人不少,也叫個人上來給大伙賣賣力氣。”
“對,多跟觀眾熟悉熟悉。”
“請誰上來呢?”郭德剛一副為難的表情。
“對啊,請誰呢?”
就在倆人糾結時,一道皂色身影已然出現在上場口,步伐不快,慢慢悠悠,跟剛散步到這里似的。
不用說,正是換好了大褂的胡炎,只是上場的時機拉前了一些。
他不是莽撞人,自然有自己的盤算。
誰返場,都得弄出熱鬧勁兒來,不然便白瞎了這個機會。
所以只要自己有把握兜得住,做些不一樣的行為沒問題,反而更容易攏神。
比如此刻的觀眾,注意力便直接聚在了這個冒失鬼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