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起初也不繁華,直到有位財東在這里搭了個茶棚,供人歇腳。
賺了些錢后,又把茶棚擴建成茶館,取名叫“福海居”。
只是因為掌柜的姓王行八,大家更喜歡叫它“王八茶館”。
茶館落成,除了歇腳的苦力巴,連遛狗架鳥的閑人也多了,各色江湖藝人追逐人氣討生活,也開始在周邊撂明地。
藝人本身也是最能聚攏人氣的存在,又吸引了大量觀眾往這里湊,天橋最終響了名號。
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
不但在燕京有名,甚至在全國都聲名赫赫。
燕京天橋、津城三不管、金陵夫子廟、魔都城隍廟,號稱民國時期四大繁華之地。
當然,現在這里少了雜亂之象,比那會兒講究得多,但若觀察的仔細,還是能從樓間巷尾,看到幾分當年的風貌。
就如眼前,德蕓社的這棟兩層小樓,便是民國老戲樓改建的。
改動頗大,不過好歹保留了濃郁的藝術風格,整體味道還在。
千把來平方,三百個客座!
就民間園子的規模來講,算是大的了,作為德蕓社的總部所在,也不算辱沒了這塊招牌。
此刻,胡炎一直盯著的,便是園子大門上掛著的,由相聲前輩馬先生親題的招牌。
【德蕓社】
招牌黑底金字,字跡蒼勁,很有氣勢。
尤其是起頭的“德”字,少了中間的一橫,更添了幾分厚重的韻味。
這可不是錯別字,而是效仿古法書寫的。
大概以清朝的《康熙字典》分界。
之前,無一橫的屬于規范體,有一橫的反而是異體字。
《康熙字典》問世以后,以皇權顛倒民俗,完全反了過來。
只不過,書法家們還是以古法書寫居多,沒理會那個勞什子皇權。
所以,天橋德蕓社,無論是場地,還是門面,都滿是傳統藝術的氛圍。
胡炎很喜歡這種感覺,但他不喜歡透過招牌,看到的那些相聲江湖的紛紛擾擾。
“哥們,票子要吧?”
一聲不合時宜的聲音突然響起,打斷了沉思中的胡炎。
他心中一嘆,我也不喜歡黃牛。
收回心思,對跟前大叔黃牛笑道:“謝謝,不用!”
說完,拎著箱子,繞前門,往后巷而去。
來到后臺入口,胡炎單手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裳。
只是等他一進門,發現自己白整了,后臺空空如也。
“人呢?”
抬手一看表,剛好十二點半。
小園子一天開兩場,下午兩點到五點,晚上七點到十點。
現在離開場還有一個半小時,倒也不算晚。
胡炎直接往里走。
頭一回認門,他并沒有多少陌生感,傳統戲院的后臺大同小異。
只是剛一進過道,胡炎便停下腳步,因為旁邊的墻上供奉著三個靈位。
祖師爺東方朔,壞老頭張紋順,還有自己的半師侯三爺。
入門敬祖,遇賢上香。
胡炎放下箱子,拍了拍自己身上的塵土,燃香、插爐、鞠躬行禮。
神情嚴肅,態度恭敬,做得一絲不茍。
禮罷抬頭,胡炎沒有繼續看靈位,反倒盯著東方朔靈位旁的空白墻面,神情有些復雜。
良久,他輕聲道:“還缺了一位!”
收回心神,最后看了一眼,三爺供桌上的那瓶可樂,帶著笑意離開。
不時,胡炎來到上場口,把箱子遠遠的放在旁邊。
突然,前場傳來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