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世七八十年代,因為人口基數龐大,有些村子人均耕地甚至不足一畝。
但是就是這么少的土地,就足夠養活一家人。
而在大唐,一個人,至少都能分到幾十畝地,為什么百姓還經常會餓肚子呢?
拋開種子、化肥和農藥這些現代化因素不說,農耕的技巧,也是一個很大得因素。
大唐的時候,種田是粗放式種植。
因為一人好幾十畝田,他們也沒有精力做到精細化耕種。
他們在種植之后,基本上就是在靠天吃飯,收成如何,自然可想而知。
原本他們以為,每個人只侍弄五畝田而已,將會是一件非常輕松的事情。
不過,當他們按照李愔的吩咐去做的時候,才發現,一點都不輕松。
比方說這些地里的草,必須要全部鏟除干凈。
比方說,那個叫地瓜的農作物,必須要遮起高高的溝隴。
而李愔為了在整個益州推廣文化,特意推出一個措施。
那就是,只要是識字的百姓,及時將他侍弄的農作物生產狀況記錄下來,那么,工錢就能翻倍。
只要識字,工錢就能翻倍啊!
這樣的好事,大大地刺激到了這些百姓。
不過,那時候百姓的識字率,實在是太低了。
數以萬計得百姓,居然只有區區十幾人識字。
額,不得不說,那時候,世家對文化的封鎖,還是非常成功的。
那時候,普通百姓,想要讀書識字,實在是太難了。
首先,他們就買不起昂貴的書籍。
其次,他們也請不起先生,沒有進學得門路。
還有讀書也是一件高消費得行業,筆墨紙硯,處處都要錢。
對那些填飽肚子都困難的百姓來說,讀書對他們,實在是太過遙遠。
不過現在嘛,只要識字,能記錄的讀書人,工錢就能翻一倍的措施,還是大大地刺激到了他們。
有學問,就是不一樣啊!
就算是做工,出同樣的力,人家都能比他們多拿一倍的工錢。
這件事情,大大地刺激到了那幫百姓。
回家之后,他們這次毫不猶豫地拿出錢來,去購買三字經、百家姓還有千字文來,給自家的孩子啟蒙。
就算是家里一時周轉不過來得,出去借錢,也要購買到這些書籍。
因為,這些百姓都明白了知識改變命運得道理。
一時之間,整個益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得以大賣。
一時之間,多數書鋪得書籍,居然都銷售一空,不夠賣的。
以至于,益州王家,不得不加大產量,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而一時之間,整個益州范圍內,好多人都在學習拼音。
因為,只要學習好了拼音,就可以自行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