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火車,有沒有像蜀王說的那般神奇,魏征仍然心有存疑。
不過,蜀王平時真的沒有吹過牛就是了。
對于這個問題,魏征決定不在糾結不放。
畢竟,在鐵路沒有修建完畢,火車沒有被制造出來之前,這樣的爭議將毫無意義。
既然如此的話,那么索性就將這件事情,交給皇上定奪吧。
緊跟著,魏征問出了第二個問題。
“益州大學的教學樓得窗戶上,鑲嵌的是水晶嗎?這些水晶,需要花費多少錢?這些錢,是不是太過浪費?”
聽到魏征得問題,李愔微微一笑說道:“鄭國公,教學樓窗戶上鑲嵌的,并非是水晶,而是玻璃。實際上,就連鏡子,都是用玻璃制造出來的。而玻璃的造價,要比水晶低得多。”
當然是低得多,至于低多少,李愔并沒有說出來。
而魏征,聽說居然是玻璃,就是制造鏡子的原料。
其實,并沒有認為會比水晶低到哪兒去。
不過,也沒有繼續在這間事情上糾結。
而是直接問出了他的第三個疑問:“殿下,不知你益州大學里面,教授的物理和化學科目,究竟有何用處?科舉根本就不考這兩門學問,教授給學童這些知識,豈不是浪費時間,誤人子弟?”
也多虧這兩門學科是蜀王開設的,而蜀王曾經多次創造出奇跡。
不然的話,魏征必然會斥責這兩門學科是歪門邪道。
不過,既然這是蜀王說出來的,那么就算是魏征,都不敢這么說。
而李愔在聽到魏征得問題之后,不由得微微皺起了眉頭。
物理和化學有用嗎?
自然是有用的,并且有大用。
但是,在大唐,空口白牙得,很難解釋的清楚啊。
因此,李愔淡淡地對魏征說道:“鄭國公,物理和化學這兩門學科,自然是有用處的。最多五年時間,就能有所體現。”
面對李愔的解釋,魏征微微皺起眉頭,表示不能接受。
不過,他也沒有多說什么。
作為欽差,他此來的目的,就是查清楚事情的真相。
至于如何裁決,回去之后,自有皇上定奪。
而問到現在,魏征得任務,算是圓滿完成。
接下來,李愔設宴,準備為魏征接風洗塵。
不過,卻是被魏征給斷然拒絕了。
魏征直接辭別蜀王,離開蜀王府,住進了驛站之內。
到了第二日,魏征便原路返回,準備回長安去復命。
不過在臨行之前,買了一套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
這三本書中,除了千字文是早就有的啟蒙書。
像三字經和百家姓,都是蜀王書寫的。
魏征認為,這兩本書的意義,絲毫不弱于千字文。
尤其是三字經,要比千字文更加適合啟蒙,這種書籍,最好是能夠在整個大唐范圍內推廣。
只不過,想要達到益州那般,人人向學的地步,還真不容易做到啊。
……
不提魏征一路風餐露宿,日夜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