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棟安置房,都是青磚紅瓦,漂漂亮亮的四合院。
安置村的規劃,也是規規整整,看上去十分漂亮。
而等這一百多棟安置房全部住滿之后,有了人氣,安置村一下子就熱鬧起來。
哪些猶豫著,沒有申請房子的災民,不由的一下子就后悔起來。
不過也不要緊,反正現在安置房還在建設之中。
并且,經過這一個多月的做工,他們手里,多少都賺到了一些工錢。
一天三十文,一個勞力一個月就是九百文錢。
家里勞力多的,一個月就能賺到好幾千文錢。
手里有錢,對每個月要還二百文錢,就更沒什么排斥心了。
現在安置村的建設工作,可是大唐錢莊和齊王府,雙重監管。
肯定出不了什么差錯。
不過,對于安置村建設完成之后,這些村民的后續發展,其實李愔有著不同的思考。
當時對那些災民的承諾是,可以讓他們到益州新城這邊來打工。
但是齊州那邊,可是有著五六萬的災民。
就算是勞力,也有近萬人之多。
這么多勞力涌入益州新城的話,恐怕會造成用工剩余。
最主要的是,這么做,治標不治本。
如果能夠在齊州當地,發展一些特色產業的話,是不是會更好一些?
可是,在齊州,發展什么好呢?
這倒是個問題啊……
思索了半晌,李愔決定在齊州搞幾個養殖場來試一試。
嗯,搞一個養雞場和一個養豬場。
現在,整個大唐的經濟都在提升。
中產家庭,正在逐漸增多。
大家生活條件好了,手里也有錢了。
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現在人口也越來越多。
雞鴨魚肉的消費,也越來越多。
但是,雞鴨肉的產量,其實并沒有提高多少。
因為除了那些偏僻一些的農村。
只要能打工的地方,打工賺的錢,肯定要比你在家養雞或者養豬要高。
并且,家庭式養殖,頂破天你能養多少?
因此,現在雞鴨魚肉的價格,仍然居高不下。
市場供不應求。
既然如此的話,在齊州建立幾個養殖場,還是蠻有市場的。
而要搞養殖場的話,就只能自己投資去搞。
哪些災民,家家戶戶都有房貸,既沒錢投資,只怕也不敢投資。
而只要養殖場建成,找哪些村民來做工就好了。
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家門口做工,也不需要外出。
想到這里,李愔馬上找到益州新城的科研院,命他們單獨的成立一個專門的養殖科研小組。
這個小組,專門負責科學養殖的技術攻關。
其實,現在科研院的科研人員,已經達到上萬人之多。
分工也變得越來越細。
根據李愔的要求,農業還有畜牧業,都有專門的科研小組。
而現在,只不過是將畜牧業的小組,單獨抽出來。
接下來,李愔開始籌備人手,將先期人手都準備完畢。
其實,李愔這里有后世極為齊全的科學飼養的各種資料。
但是,這個時代,可沒有飼料,也沒有那么多的藥物。
后世的哪些技術,自然是不可取的。
所以,只能依靠這個時代的條件,進行最科學的密集養殖的科研攻關。
很快,籌備工作完成。
李愔先是和自己的胞兄李恪商議了一下,他們要到齊州建養殖場的事情。
李恪當然清楚,這是自己的弟弟,再一次幫助了自己,哪里還有拒絕的道理?
并且對自己的這個弟弟,更加的感激。
很快,養殖場的先期團隊,就開始趕赴齊州。
這時候,安置村的建設工作,已經接近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