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心里,其實一直都是很喜歡李恪這個兒子的。
因為李恪文武全才,是最像他的一個兒子。
但是就是因為李恪的生母是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
所以,李世民也只能把這份喜歡,深深的壓在心底。
甚至,在李世民對太子極為厭惡的時候。
也曾將他幾個兒子拿過來做對比,心底甚至認為。
能夠繼承他皇位的最佳人選,竟然是李愔或者是李恪。
甚至李恪要比李愔更讓他滿意一點。
因為,李愔這個兒子,總給他一種看不透掌控不了的感覺。
反倒是不如李恪更讓他喜歡。
但是萬萬沒想到,李恪居然能做出這種事情來!
簡直是太讓他失望了!
一時之間,李世民都準備命李恪回京申辯。
而這一回來,只怕他就根本回不去了。
然而就在此時,李世民卻是接到了蜀王李愔的一封信。
看過自己這位最能干的兒子的來信之后,李世民久久不語,陷入沉思之中。
在信里,有幾段話,深深地打動了李世民。
父皇,兒臣不相信兄長會做出這種事情來。
三人成虎,就連先賢曾子的母親,對自己的兒子如此了解。
都會因為有三個人說他兒子殺人,就讓曾母信以為真。
現在,很多人都彈劾兄長。
說他向災民放高利貸,致使災民天怒人怨。
這些事情,是從哪里傳出來的呢?
兒臣聽說,都是先從哪些御史哪里開始的。
而哪些御史,都是風聞言事,捕風捉影。
而其他的大臣,則是一犬吠影,百犬吠聲,全都是道聽途說。
父皇何不親自去齊州去看一看呢?
如果父皇只是道聽途說,就要治罪于兄長,豈不是會寒了兄長的心嗎?
在此之前,兒臣也曾被人冤枉過,被誣陷謀害崔貴妃。
但事實證明,兒臣是被冤枉的。
而現在,在兒臣之后,又到了兄長。
希望父皇能夠明鑒!
這封信的末尾,寫的有些不清不楚。
但是李世民卻是看懂了。
先有人冤枉李愔,后有人冤枉李恪。
他們的母妃,都是楊妃。
這件事情,有人推波助瀾。
而那些彈劾的官員,李世民稍微一留意,就能注意到,都是太子和魏王派系的官員。
想到這里,李世民心里微微一寒。
這件事情,說不定真的如同愔兒所說的那般,里面有貓膩啊!
想到這里,李世民果然聽信了蜀王李愔之言,決定微服私訪。
而為了不打草驚蛇,李世民故意以身體不適為緣由,佯裝成要去益州修養。
身邊帶了幾個御史和魏征等人。
但是等出發的時候,并沒有去益州,而是直奔齊州而去。
直到這時候,跟隨李世民出行的幾人,才發現皇上的真實用意。
此時,李愔也得到了李世民明著來益州養病,實際上去齊州微服私訪的消息,不由的微微一笑。
其實,這個消息還是李愔命人故意放出來的。
李愔相信,哪些御史,沒事都要找事彈劾人。
當他們聽到這種傳言的時候,必定不會去證實有沒有這種事情,直接就會上奏折彈劾。
畢竟,他們可是有風聞言事的權利。
就連自己估摸著可能發生的事情,他們都能上奏。
更不要說,這些事情,是真的有傳言了。
而御史一彈劾,太子和魏王那邊,相信也不會去調查事情的真相,必然會跟著彈劾。
而實際上,如果他們彈劾的對象不是齊王。
李愔也沒有給李世民寫哪一封信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