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鴿雖然無法承載太重的東西進行長途飛行,一般只會攜帶字條,但一張字條上能寫的,并不少。
此刻李廣山手上的字條,就密密麻麻寫滿的字,雖然還沒詳細情報,但大體情況已經寫清楚。
因為現在已經是后半夜,因此說起來,應該是昨天黎明前,五千精銳騎兵突襲了越山衛大營,迅速將營地擊穿,又來回踐踏屠殺,越山大營雖屯兵兩萬,但在黎明前,多數兵將都在休息,猝不及防下被騎兵沖鋒碾過,根本就不是對手。
一直到了天色大亮時,營地已經被沖散,奔逃著無數,所有糧草也被付之一炬。
五千精銳騎兵只付出約不到兩百人的代價,之后便火速撤離,不知所蹤。
越山大營則損失慘重,傷亡近三千人,逃兵更是數以萬計,其實傷亡還是次要的,畢竟直接被殺的不多,之后可收攏殘兵救治傷員,越山衛至少還有八成兵力可用。
真正的問題是糧草!
那不是給越山衛一軍兵馬所用的糧草,而是給五州兵馬的戰需糧草!自五州之亂爆發以來,五州兵馬在未得到女帝圣旨前,便開始了自行平叛,女帝的圣旨也就晚了一天便到了。
越山衛統帥呼延金被女帝任命為了五州戰事最高統帥,暫時接管了五州全部兵馬。
漯州衛兩萬兵馬,潭州衛一萬兵馬,巴州衛一萬兵馬,毛州衛兩萬兵馬,越山衛四萬兵馬!五州一共十萬兵馬,這指的都是州兵,不算各個郡城縣城的守兵。
其中越山衛最為特殊。
其他州兵,皆以州命名,按照州面積大小以及人口密度,州兵數量也不一樣,五州面積在整個東乾來說,都是偏小的。
越山衛則不同,并不以越州命名,而且越州面積非常小,一共只有四郡之地,卻屯有四萬重兵!
這是因為,越山衛本就不是用來地方防御的,而是用于監視制衡肅親王的!
之所以叫越山衛,而不是叫越州衛,則是因為,這四萬兵馬常駐越山郡,并不會對四郡郡城進行協防,越山同時也是一座山脈的名稱,這條山脈,不僅僅貫穿了整個越州,還深入到了云肅王的封地之中。
呼延金身為越山衛統帥,是五州之地唯一的正一品武將,其他四州州衛軍統帥都是從一品。
所以他被任命為了五州戰事的最高統帥。
在越山衛被襲營前,五州戰事已經打的昏天黑地,十萬兵力集結越州西北地區,呼延金具體如何調兵遣將的,不得而知。
現在只知道,他留了兩萬人在越山衛大營,全部糧草也放在越山大營,已經都被燒了!
其實這很難理解!
太出乎意料!
越山衛大營地理位置非常獨特,建在越山山腳下,其他方向的地形也非一馬平川的平原,騎兵可以短途沖鋒,但很難長途奔襲。
越山郡雖然與云肅王的封地挨著,但越山郡是長條形的,與肅親王封地接壤的是東南方,越山大營卻在西北方。
這就使得,云肅王若想要派奇兵突襲,要么穿過環境極為惡劣的越山,還必須要穿過一個叫越山峽的地方,那里可是建有烽火臺的。要么就繞過其他郡地,兜個大圈子,才能襲擊到越山大營。
針對云肅王,越山衛常年都保持著防守威懾的策略,朝廷不會主動打云肅王,怕的是云肅王突然造反出兵!
因此在為越山衛選址建設時,才選了這么一個獨特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