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李壞前來領張郁青去藥務殿。
李壞道:“以后叫我麥子,藥務殿的辛木道人說李壞那個名字有礙眾聽。”
“麥子?辛木道人給你的名字么?”
“我小名叫麥子,徠麥雖是五谷,但素來不受人待見。麩皮蒸煮堅硬粗糙,還容易脹肚子。麥飯就是窮人的救命口糧,母親生下我隨手給我起個小名,就是麥子。”
兩人來到。只見店內忙碌一片,數十名病人在床上有的上吐下瀉不止、有的面龐發黑閉目不語、有的腹腔腫大哀嚎不已。
大殿內一個藍袍道袍道人,須發花白,兩眼盡是紅絲,面容焦慮憔悴。
只聽他念道:“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炙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衡爅娮姑娘這四味退熱湯的藥方不錯。”
“小女子粗通醫理。我看病人或者脈象浮大,腹滿體重,口滯面垢,虛汗譫語。或者惡熱頭痛,舌胎發黃,眼痛鼻干,腹背潮熱。所以四味退熱湯來解熱退燒絕”
說話的女子背對張郁青,卻也令人知她是溫婉善良之女子。
藍袍道人道:“不必謙虛。這些人寒脈浮滑,表寒里熱,均是三陽合病。你這四味退熱湯的藥理作何解?”
女子答道:“君臣輔佐之理。熱潮于內,以苦寒發之,故以知母苦寒為君。但熱則傷氣,須甘寒輔之,故以石膏為臣。津液內爍,故以甘草、粳米甘平益氣緩之為使,以免傷胃。所謂煩出于肺,躁出于腎,石膏清肺而瀉胃火,知母清肺而瀉腎火,甘草和中而瀉心脾之火。瀉之有方,涇渭分明,殊途同歸也。”
藍袍道人道:“藥理不錯,但是少了些變通。你看此人渴欲飲水,心煩背寒者,這是身熱汗出,足冷脈微而渴。給他的藥加人參三兩。”
藍袍道人輪流為病人把脈,每位病人便講解一句,那女子動筆記錄在冊。“此人濕溫,脈沉細,加一味蒼術;”“此人熱而無寒,骨節疼痛,時而嘔吐,加一味桂枝。”“那人暑嗽喘渴,加柴胡、黃芩、半夏。這幾人癥候相同,而病體不同,略加變通,更加有助康復。”
張郁青聽到這里,大感中原醫術的妙處,不由拍手道:“妙哉!妙哉!我中土醫術果然博大精深。”
那女子聞言轉身。張郁青見那女子面容如遭雷劈。此女子樣貌十分親切,竟似兒時印象中的姐姐,不由看呆了。
辛木道人喝道:“你是何人?”
張郁青發覺自己失態,正不知作何解釋。
李壞道:“辛木師傅。這是四師傅吩咐來協助醫治病人的客人。”
張郁青道:“晚輩張郁青。”
“你就是洗劍山莊治療瘟疫的張郁青?”
“正是。”
“二俠俠推薦的人,必是不錯的。你看此人病情你如何看?”
“這人全身惡瘡,皮膚發黑,乃是黑死病之癥。”
“黑死病,來自于哪本醫術,是《金匱要略》還是《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