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不等于境界……”殿內那些出身東海郡法家的韓歸人弟子們,同樣在心底咀嚼著這句話。有些不解,又有些恍然。
子非的眉頭皺緊又松開,看了眼高居龍椅之上的夏皇,心中暗道:“陛下又有精進了。”
秦昭并未理會他們此時作何想法,因為沒有意義。在沒有真正修行到那一步之前,說再多也沒用。
這些人的境界,距離當初的韓歸人差得太遠了。
目前也就子非一人,有點那個意思,但依然沒有完全觸摸到。
將此事帶過之后,他繼續開口道:“朕之前著手建造‘天下學宮’,如今已經部分建成。日后會拔擢天下文人入藏書閣整理書籍,順便替朕處理部分政務。眾卿如果有看好的天下賢才,可以進行舉薦。”
群臣聞言盡皆點頭表示明白。
此時的他們,還不知道秦昭這條政令的深意。
更不會知道,這些入閣之人將來會有何等地位。
這其實就是內閣雛形了。
如果不設置中書令,由他自己親掌六部的話,內閣的成立就變得非常有必要。
一方面,他實在沒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管理全部事務。
如今要處理的奏折已經讓他難受得不行,最讓人無奈的是,還有些官員整日里寫的內容廢話連篇,使人生厭。
而六部每天那么多事,全國各地的重大變故都會匯集到都城。就算如今他的修行日益精進,也很難頂得住。
設立內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分擔他的壓力。
而且,內閣輔臣同樣屬于內官,能從另一方面削弱文官集團的權力,并非壞事。
另一方面,沒有了中書令這類官員,他需要給天下文人一個發言的途徑,也就是要有一個帶頭說話的人。
這個文人代表就是將來的內閣首輔。
如果沒有這么一條路徑,人族思想的進步勢必會被大大拖慢。
秦昭是皇帝,雖然他做不到也不想去做垂拱而治的統治者。但天下終究非一人之天下,如果人族子民不成長,他根本沒有資本去對抗上界。
韓歸人給他立下了根基,給了天下讀書人一個機會,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但是,若無進一步發展,文道并未因此而昌盛起來,那也不過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另類修行法罷了。
韓歸人已經做到了一切所能做的,接下來,他這個皇帝要把剩下的事情完善好。
他可不想讓大夏變得像前世延續了近三百年的末代王朝一樣,毫無進步,思想僵化,物欲橫流。
貧賤難耐凄涼,富貴不能樂業。左也不安,右也不安,信念何在?
如此的人族,能夠對抗上界嗎?
秦昭收束住有些發散的思維,摒棄雜念,看向六部尚書。
朝議進行到現在,只剩下最后一件事情。
“朕之前說過,要劃分大夏疆域為九州,各地官員按州定名。此事交給吏部主持,戶部、禮部、工部協助,注意好九州龍脈走向。”
目前的大夏為九個郡加都城,想重新劃分行政區域的話,很多版圖必然要重新分割,里面還是比較麻煩的,他索性直接交給六部去操心。
“臣遵旨。”子非,余銳,秦宇,葛尚誠聞言同時走出隊列,躬身領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