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言,官不聊生,不可怕;民不聊生,才可怕!”
“所以對貪官污吏,太祖爺可謂千古暴君,殺伐狠厲!”
“對平民百姓而言,太祖爺實乃千古明君,仁政愛民!”
“他曾是百姓,所以他深愛著百姓!”
“我說的夢想,或許也契合太祖爺的夢想吧。
百姓安居樂業,幼有所依,老有所養!”
此番話一出,建文帝雙目圓睜,詫異的看了朱瞻基一眼。
建文帝曾經被朱元璋耳提面命,言傳身教。
對朱元璋的了解,自然深刻;
但,朱瞻基,根本沒見過朱元璋,緊緊從史書記載,爺爺輩和父輩的口口相傳中,了解朱元璋。
沒想到,朱瞻基對朱元璋的評價,如此精準,如此公允!
朱瞻基在舞臺上的那段關于夢想的演說,確實暗合朱元璋的夢想。
“太孫,當今永樂帝,如何?”
建文帝此時似乎不再是超凡脫俗的和尚了,而是一個鄉野老者,對帝王事,充滿好奇。
“在位帝王,小子不敢妄語!”
“但有一言,小子敢斷言:永樂帝,注定是千古一帝,堪比唐宗宋祖!”
“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朱瞻基認真回答道,隨即反問道:
“大伯,您是否想問,建文帝如何?”
建文帝目光灼灼,內心充滿激動,卻又夾雜著莫名的憂慮。
他想知道后人對自己的評價,可是他又懼怕后人對自己的評價。
前有朱元璋的巨大光環籠罩,后有朱棣超級風光的豐功偉績;
他建文帝,在位四年,沒有能拿的出手的政績。
更因為消藩太過殘酷激進,導致朱棣發動靖難,最終政權被推翻。
這一恥辱,注定會被歷史銘記;
永遠抹殺不掉。
而歷史,往往都是成功者書寫的,向來講究成王敗寇。
就算建文帝親近文人,永樂帝厭惡文人;
就算歷史都是文人撰寫,但依然無法明目張膽粉飾建文帝。
實在沒啥好粉飾的。
所以,這一刻,建文帝的內心,很復雜,他突然后悔了,后悔今日不該見朱瞻基。
“大伯,在和平年代,您或許會是一個不錯的帝王;
但在內憂外患的年代,歷史選擇了爺爺朱棣。”
朱瞻基言簡意賅,但已經很委婉了。
建文帝聞之,再次認真的看了朱瞻基一眼。
建文帝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這么多年過去了,自己失敗的原因,自己也早已分析透徹了。
是呀,歷史選擇了朱棣;
太祖朱元璋算計了所有,就是沒有算計到自己的兒子會造孫子的反。
但,如果,朱棣沒有造反,自己真的能帶領大明走到如今的高度么?
建文帝早已把這個可能性給否定了,自己親自否定的!
就算朱棣沒造反,就算自己消藩成功,就算自己高坐帝王寶座,一心效仿太祖朱元璋;
大明朝,依然達不到如今的高度!
甚至可能會很糟糕。
自己性格軟弱仁慈,親近儒生,卻不能知人善任,明辨是非;
可儒生只會動嘴,侃侃而談,不會動手帶兵打仗;
當時朝中亦沒有能征善戰的將軍。
一旦外敵入侵,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朱瞻基才說,若是在和平時期,自己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帝王;
但,在內憂外患時期,歷史注定會選擇朱棣!
事實證明,太祖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炆;
但,歷史選擇了朱棣!
“大伯,若無他事,小子告辭。”
朱瞻基說完,起身鞠躬。
“去吧。”
建文帝說完,閉目養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