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位于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于此。夏太康遷都斟,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于洛邑。
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后,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翩,從洛陽東達于海,西至關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文化的讀本。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
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洛陽的百花之中,牡丹最為富麗。每年的初夏時節,洛陽城中的各處園林,牡丹盛開,花朵豐滿華貴,色彩艷麗嬌美,把洛陽裝點得十分迷人。洛陽的牡丹,既多且艷,深受洛陽人的喜愛,成了洛陽的市花。
但說起牡丹花與洛陽城的這個緣分,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唐代的女皇帝武則天即位之后,開科取士,整肅吏治,一時威儀天下。
她在朝政之余,也喜歡游山玩水,賞花踏春。有一年臘月,武則天突然心血來潮,想去皇家花園游玩。
她把宮廷的近侍叫來,要他們作好準備第二天游園,同時手寫一詔,叫他們設一司花神壇,把詔書拿去神壇宣讀。只見到那詔書寫道: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這些近侍官員一時不知所措,又不敢違抗皇命。只好照武則天說的話,把詔書拿到司花神壇前宣讀。據說司花之神聽到武則天的詔令,雖然實在不愿意在這寒冬臘月開放百花,但因為此時的武則天是真命天子,其威儀之盛,神人都不敢違,也只好下令百花連夜開放。
然而,當百花仙子遵命連夜催花時,惟獨牡丹仙子認為武則天太霸道,對這道命令不加理睬。第二天,武則天率宮廷近侍游園的時候,見到百花在朔風之中開放,自己威壓天神,非常自得。
突然,她發現牡丹園中仍是一片光溜溜的枝干,沒開一朵花。不禁大怒,立即下令把牡丹遷出皇家園林,貶到洛陽。
牡丹仙子不卑不亢,被貶到洛陽后,照正常時節開花,而且開得更加豐滿艷麗,深受洛陽人的喜愛。武則天聽到這個消息后非常生氣,又派人去洛陽用火把牡丹烤了一頓。
想不到牡丹的生命力極強,并沒有被烤死,只是根被烤黑了,花卻開得更艷。當地的老百姓把這些牡丹稱為“焦牡丹”,同時更加喜歡牡丹了,家家戶戶都種植牡丹,各處園林都少不了牡丹。
從此,洛陽牡丹冠絕天下,并終于成了洛陽的市花。當然,這個“武則天貶牡丹”的故事只是一種市井趣聞。
不過,就算是從長安遷到洛陽,也很難說是貶。因為在歷史上,洛陽作為都城的歷史也是很古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