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威在陳家村四處的轉悠了一下熟悉了陳家村的一些房屋格局和一些風土人情,倒也是收獲滿滿不虛此行。
陳家村位于ZJ省ZJ市楓橋鎮,是當地陳姓大家族的聚居地,由原新農、化農、進農、勤農4村合并而成,現有人口近4000人,以陳姓人為主,還包括少量張、阮、魏、王、唐等姓人口。
陳氏家族在楓橋繁衍生息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始祖是南宋時的翰林學士、知名學者陳壽(1106-1178)【漢太丘長陳實39世孫,陳高宗陳頊20世孫,祖籍潁川(今HEN省XC市(CG市、YZ市)一帶),為潁川陳氏的嫡派子孫,著名理學家楊時(龜山先生)弟子,宋朝皇室教授陳鐩(遷杭始祖,葬杭州玉皇山慈云嶺)之子。
上虞縣丞陳祿之兄,母邵氏,為河南名門邵康節孫女;建炎三年,與父、弟隨宋室南渡至杭州,紹興五年(1135年)中特奏名進士,除慶元路(今NB市)學政教授,遷翰林經諭,紹興二十年(1150年),因上書言胡寅無罪,不當貶,忤權臣秦檜,改應奉翰林文字,遂以疾辭官,歸隱諸暨楓橋之宅埠(今陳家村船坊基),筑茅屋“寄隱草堂”,著書講學20余年,開啟楓橋文風。
一時,四方相從者日眾,嘗語門人:“為學不在徒誦空言,必以實踐為貴”。南宋金石學家王厚之及其兄弟四人均為陳壽的學生,后皆中進士。
陳壽天性孝友為官正直,退隱楓橋后,著有《周易附傳》、《諸史辨疑》、《居易集》六卷問世,其墓在楓橋鎮陳家村西埂溪匯園,楓橋陳姓尊其為南遷始祖---“遷一公”】,該家族耕讀傳家、重教興學由來已久,蔚然成風。由于歷代都有子弟被遴選為翰林學士,故陳氏家族被稱為“翰林世家”。
陳家村歷代英才輩出,代表人物有陳策、陳奫、陳翰英、陳元......等等,還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至今為止村里還有許多的名勝古跡保存了下來。村中有很多明清時期的大臺門(歷代外出做官者回鄉后所建)和祠堂(陳氏家廟在ZJ省境內是無與倫比的),還有一些古跡(如化龍橋、化龍池,陳家村最有名的古莊園遺址七房)和很多有名的藏書樓,如寄隱草堂、梯山書屋、日新樓、寶書樓、東皋草堂、東明堂等。
其中最有名的當推明朝萬歷年間由廣東布政使陳性學所建的號稱“越中藏書之冠”的“七樟庵”以及清末由川東兵備道陳遹聲所建的畸園授經堂,可惜在歷代的動亂、戰亂和建國后的幾次中,被破壞、毀損很多,剩下的實際上都是文物(類似于安徽黃山的西遞、宏村),為了紀念陳洪綬這位曠世大畫家,當地政府在陳家村長道地還辟有陳洪綬紀念館(光裕堂)。
一番游廊下來令葉威也是覺得感嘆不已,想不到一個小小的現在還看不起眼的一個陳家村居然還出了這么多的能人和大官,不得了!
“主人,這也是后世通過雞毛飛上天這部電視劇大家才了解的陳家村和義烏的雞毛換糖這個營生,目前除開陳江河以外現在好像沒牛人讓大家知道這里。”
“陳金水不算啊?他可是帶著整個村的人做起來了生意也算是為村里人開闊了眼界打開了格局,這不算牛人?”
葉威很好奇戒靈定位的牛人的標準是什么于是和它討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