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威見駱玉珠說的雖說和雞毛是一樣的但解答的方式還有點不一樣但倆個從來都不知道這些的孩子能說到這一步也算是不錯了,隨后為倆人解釋道何為商業!何為商人!
商人是指以一定的自身或社會有形資源或無形資源為工具獲取利潤并負有一定社會責任的人,或者是指以自己名義實施商業行為并以此為事業的人士。
我們國家歷史上雖然長期處于落后的農業社會,比西方國家進入商業社會晚了數個世紀,但我們國家的商業其實早在奴隸制時期的商代和西周就已經產生,東周時代著名商人如范蠡。
到了春秋時期,雖然還是在官府直接控制下的“工商食官”的商人,但是已經是一種專門職業。
比如明代山西汾洲商人王文素,
《左傳》昭公十六年載,晉國韓宣子要鄭國商人的玉環,子產不給。
后來鄭國商人雖然私下同意,但他卻說: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嵩、藜、藋,而共處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今吾子以好來辱,而謂敝邑強奪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諸侯,必不為也。
可見,這個商人既然不能自主經營,尚是“工商食官”下的商人無疑。當時的商業活動,雖在市場上進行,但是根據當時的管理制度,必須由政府來壟斷市場,掌握物價。據《左傳》載,鄭、衛、宋國都有諸師(《左傳》襄公二十年);當時的官府掌握工商業,主要是為了保證奴隸主貴族的需求,不是為了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工商食官”制的存在,實際上阻礙了當時商業和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古代的大商人開設作坊,前面在經營,后面在生產,比如前面在賣醬菜,后面作坊的伙計們就在做醬菜,大商人各處開分店,分號由掌柜打理,明清時期,在富庶的江南地區商人投產的作坊中出現了百張以上織機的紡織工場,古代商人是現代企業家的祖先。
春秋時代雖然是以“官商”為主,但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公社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逐漸量變,列國中也出現了有錢有勢的大商人。例如:《國語·晉語八》云:“夫絳之富商,韋藩木楗,以過于朝,唯其功庸少也;而能金玉其車,文錯其服,能行諸侯之賄,而無尋尺之祿”。
這些富商,顯然已非“官商”,當是“無尋尺之祿”的“私商”。這些富商由于積累了大量財富,所以發展到今天我們把這些商人,冠名為老板了。
那些最早下海經商辦企業敢于賺錢的人里面最多的是廣東、福建、江浙滬一帶有工商業傳統地區的人們,商人不僅在大陸復活了,而且隊伍越來越龐大。過去那些勇敢的人們中的成功人士如今成為成千上萬普通群眾關注的大款、百萬富翁、億萬富翁。
商人古已有之,他們聰明能干,但在帝王將相的舞臺上,他們只是人民中的一員。原始社會后期,人類社會出現了以物易物的交換活動。
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居住著一個古老的部落,他們的首領叫契,契協助大禹治水有功,他的部落被稱為商部落,契之孫相土首先發明了馬車,六世孫王亥又發明了牛車。這便是史書上“立皂牢,服馬牛,以為民利”的記載。農牧業的迅速發展,他們生產的東西有了過剩,契的六世孫王亥很會做生意,經常率領奴隸,駕著牛車拉著貨物,趕著牛羊,到外部落去貿易,王亥最后一次經商是到黃河以北的有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