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容光收下那1、200萬的支票,甚至去中國星當導演,那以后就分了主次。起碼在一段時間之內,容光就會給向生向太打工。
但容光的態度很明確——平等交往!
可以交朋友,也歡迎一起合作做生意,但絕不會去打工!
向生向太屬于那種老派人物,江湖味道也十分濃厚。因此合同重要,相互之間的承諾更加重要。只要亮明彼此的底線,他們并不會過分相逼。
因此到后來,向太先后撕逼周星池和張柏之。這件事誰是誰非不去討論。但在采訪中,很容易就能看出那種意思——你們當年都答應過的,后來居然又反悔……
反正這里就介紹一下,可以當成吃瓜。再次重申一遍——娛樂圈就是個吃瓜的地方,誰是誰非不去討論!
然而這樣的場景,落到劇組其他人的眼中,他們更是目瞪口呆。
居然連1、200萬港幣都不要?居然來香港發展都不要?居然會給1000萬的投資,最后還是不要?
求求你了,老天爺!快收了眼前這個妖孽吧!
而話題在繼續。
向太繼續詢問:“光仔,你的這部片子已經報名了金馬獎。你會不會去參加?你要幾張邀請函?”
容光樂了。報名金馬獎很正常,主要是為了刺激票房。但自己去參加……?
于是容光搖搖頭:“向生、向太,我這個票房,金馬獎起碼給個尊重吧?但你們都是老前輩,看過這片子,明白這片子也就是那樣。畢竟只花了3萬美元。如果就給個最佳新人導演獎?那還不如不去。省的雙方都尷尬。”
向生向太立刻聽懂了容光的意思。光看票房,已經夸張到極點,而這樣的票房,早已經能夠打破某種規則。
舉個例:上幾部這樣的電影,就是李小龍先生的《龍爭虎斗》、《猛龍過江》。在華娛電影史上,李小龍先生是什么地位呢?
而且票房最高的《猛龍過江》,全球票房1.3億美元。然而同時代的中國內地,每年的票房在25億到30億之間。軟妹幣與美元兌換率1:3.5,黑市價也不會超過1:5。已經相當于美元6、7億。這1.3億并不算特別的夸張。
而《加一個長鏡頭》現在肯定能夠票房過億。兩岸三地的票房又是一片蕭條。甚至最終獲得的票房,能夠超過兩岸三地所有華娛電影的票房總和!
這可是一個人吊打所有人的節奏?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基本上也是后無來者的一個傳奇記錄!
可以這么說,就憑著這部《加一個長鏡頭》,容光就足夠在華娛電影史上留名。
而這樣的成就,如果去了金馬獎,肯定要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兩者起碼需要給一個。否則這個金馬獎就是笑話!
但是《加一個長鏡頭》,質量上卻根本就沒有達到獲獎的標準。給個最佳新人導演就已經差不多。
那么金馬獎是給呢?還是不給呢?
所以容光才會選擇不去,省的雙方尷尬。
不過向生向太真的聽懂了,他們也更加的重視容光。
但劇組的其他人,他們簡直都快要瘋了!
光少,你是想成仙嗎?甚至連金馬獎的獎項都已經看不上,而且直接就不去?
求求你了,光少,你就做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