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臺的元宵奇妙夜火了。
一夜之間火了。
火的很突然,讓人沒有一絲絲的防備。
張羽點燃的這根導火索,不料卻引爆了整個大夏的文化界。
很快,大夏日報社,這家被外界戲稱為二流報社的權威媒體,也專門發表了一篇評論。
文章的字里行間,全是溢美之詞。
“這次《元宵奇妙夜》是元宵節特別節目,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元宵晚會,卻比傳統的晚會形式更能增加元宵佳節的節日氣氛,這種形式首先就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制作團隊敢想敢為敢于打破常規必須值得鼓勵!
整個節目節奏明快,毫無尿點,非常符合當下喜歡刷視頻的年輕人。
不需要拿這個節目和傳統晚會去對比,這就是目前最潮的元宵節節目!
大象省,真中!”
中!
一個“中”字,其中飽含的褒揚意味無須贅述。
大夏的許多國家級媒體,后續紛紛跟進。
還有大夏通訊社,同樣長篇累牘地報道了博物館元宵奇妙夜。
值得關注的是,文章里還特別引用強調了大象臺藝術總監李暄的話:
“當我們的節目深入到老百姓的心中,做出了他們喜聞樂見甚至愿意在網上傳播的節目,實際上我們就找到了最大的流量。
或者說我們找到了春晚下一步或者將來的發展方向,在任何情況下,我們的目的,我們的創作,應該遵循觀眾的意志,想他們所想,說他們的心里話才能走到他們的心中去。”
這是一記無比響亮的耳光,給了那些持有“流量至上娛樂至死”觀點的人當頭一棒。
狠狠打了他們的臉。
大夏通訊社不僅深入剖析了奇妙夜受到大眾歡迎的原因,還把整個節目上傳到了外網。
作為宣傳大夏文明,弘揚大夏文化的優秀作品,向全世界展示。
有了這兩家大夏權威媒體的引領,輿論的基調已經定下。
網絡上充斥著無數的贊美,水友們看的津津有味。
“奇妙夜牛比(破音)!”
“這場晚會讓我知道了一件事:晚會不一定非要明面上的主持人,趕工出的作品一樣好看。
只要用心就能出好作品,雖然時長有點兒短,但是正應了那句老話‘濃縮的才是精華’。”
“晚會我完完整整看了三遍。”
“已經看了5遍,太短了。看不夠,根本不夠看啊!”
有的人覺著不過癮,開始認真拆解其中的細節。
比如某件文物的歷史淵源,背后有怎么樣的故事等等。
掀起了一股歷史熱文化熱。
然而此時,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網友們說的熱火朝天。
但除了大夏日報、大夏通訊社、大夏網等主流媒體進行關注報道外,作為以往宣傳的主力大夏電視臺,卻罕見保持了低調。
只是在午間新聞等一些不顯眼的節目,對奇妙夜盛況一筆帶過。
同時在娛樂圈里,除了少數藝人轉發分享奇妙夜的信息,其他人都像啞巴瞎子一樣,對其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詭異的情況,讓人嗅到了某種異乎尋常的氣息。
當某位大夏臺的主持人,在微博上內涵奇妙夜抄襲大夏臺的某檔文寶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