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倭寇越來越近,陶嚴催促文大叔趕緊離開。
文第圃就說:我躲在后面林子里面。倭寇逼近的話,你們也趕緊鉆林子里來,我們一同躲山上去。倭寇不會進山來追的。
文第圃說完往林子里面跑去。
陶嚴跟陶馬林交代:你拿著硬弓就躲在這堆樹枝里面,等有把握的時候再射。但是不要露出身形被倭寇發現。我躲到前面路邊大樹后面,等你射第一箭后,我再暴露身形從那里射。你只要看見倭寇隊形亂了,趁著他們盯著我的時候,就用你這張硬弓沖著他們射,射倒幾個算幾個。等他們逼近我那里,我就從林子里面先跑回來,你再射一輪咱們再上山。對了,你先射穿盔甲的。
因為陶嚴聽文大叔說倭寇里面最厲害的是狼人,只有他們有盔甲穿。
陶馬林點點頭表示明白。陶嚴就拿著他那張小稍弓還有20多支輕箭,從大巖石后面的土坡下去,進了林子往前面跑去。陶馬林用來打獵的這張小稍弓拉力并不大,陶嚴用起來也很輕松。但是陶嚴對自己的射術是有了解的。幾次打獵中,他都做到了會挽彎弓如滿月,但是沒有射中一個獵物。倒也不是他的射術很差,就是射得慢,往往等他張弓搭箭準備好,獵物又躲不見了,讓下來練箭時箭箭上靶的陶嚴很是郁悶。而陶馬林射得極準不說,還射得飛快。
林岱問過陶馬林的精湛射術如何練成的?陶馬林說草原上長大的孩子三歲就要學騎馬,四歲時開始練弓箭。在草原上,箭術維系著部落的生死存亡,所以人人都要練好。后來到了大文境內打獵為生,箭射不好是要餓肚子的。
為了避免被倭寇發現,陶嚴鉆進了林子后,還彎腰躲進灌木叢中行進。在離著大巖石三四十丈遠,也就是100多米遠的路邊林子里,陶嚴小心的蹲下來,從灌木叢的縫隙中觀察著倭寇的動靜,這里離進村的大路也就是十來丈遠,必須藏好才行。
倭寇慢慢走近了,雖然倭寇很為自己的武力值而自信,但是在前面還是派了兩個斥候的。
看到活生生真實的倭寇從眼前三十米遠的地方經過,陶嚴真的被嚇倒了!
他不是為倭寇的發型嚇倒的。
這兩個倭寇斥候都是所謂的“月代頭”,即將前額到頭頂部的頭發全部剃光,使人頭部的頭發呈現出一個半月型,這是扶桑國成年男子的標志性發型。這種發型從扶桑的戰國時代開始流行,據說是因為可以有效避免在戰斗時被頭發遮擋眼睛而帶來的不利影響,或者頭發流出的汗珠滴入眼睛而導致視野受限。
這個說法陶嚴還是相信的,倭奴人有一切為了戰爭的傳統!
也不是因為這兩個倭寇怪異的裝扮。他們一個赤腳,一個穿著草鞋,上身有衣服,下面光著,就系著兜襠布。
也不是那扛在肩頭明晃晃的倭刀。
是因為這倭寇也確實太矮了!陶嚴完全被震撼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