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黑瞎子煤田相似,這兒以后也將會長期開采,并通過浮橋到對岸的工坊區進行冶煉。
這個營地得做成半永久的,等銅礦采光,也可以考慮把營地改造成其他用途。
現在浮橋到位,建筑隊可以分一部分人在這采銅,一部分人去工坊區修建高爐和焙燒工坊。
銅礦石采回來后,先要在工坊焙燒,也就是用燃料將礦石表面的氧化層增厚,脫去一部分的硫,接著才是放入高爐之中,開始鼓風升溫,等金屬融成液體,就可以開始倒進提前做好的模具,制造各式青銅器。
白松帶領的建筑隊對于使用水泥已經非常熟練。
冶煉高爐和焙燒工坊在原料上和水泥房子、河堤有點不一樣,需要加入耐高溫材料,例如工坊附近的那處黏土,就有硬質黏土,屬于耐高溫的其中一種材料。
而高爐外表則呈現出圓錐形高塔,約莫兩三米高,上面是進料口,使用杠桿將金屬礦石和其他原料混合物倒進去,下方則放入煤炭,中間連接著鼓風口。
高爐的橫截面是橢圓形,能夠讓底下煤炭燃燒的高溫氣體均勻加熱礦石原料,鼓風則能極大提高爐溫,達到銅融化的一千度。
最終,銅水從高爐底部銅口流出來,進入模具,煤炭灰則從另外一個底部渣口出來。
一般來說,這種土法煉銅的高爐可以不歇火的,只要人手夠用。當然,煉銅高爐不能和煉鐵高爐通用,容易讓金屬染上雜質。
當然,青銅需要加入錫鉛,單純紅銅產品性能不如青銅好用。所以開采銅礦的同時還得分點人去附近的錫礦開采。
建筑隊早就已經在冬天上過高爐結構的課程,現在祭司大人說的工藝對大家來說就是期末考前的總復習,沒有太多陌生的感覺。
安排好采銅采錫和高爐修筑后,白小雙便給糧食隊挑了一塊地用來做桑基魚塘。
魚塘就位于營地東南,毗鄰農田,并在陸地上建了好幾間鴨棚,準備來個桑魚鴨循環的綠色農業工程。
桑樹養蠶,蠶糞養魚,魚養鴨子,魚塘的水又拿去澆灌桑樹,施加有機肥……
聽完這桑基魚塘的思路,苗英眸中開始扇動著光澤:這種思路其實也能用到果林里,養個雞什么的……
魚塘位置定好,就該著手找合適的魚苗了。
洺河和里水比較多的有鯉魚、草魚和大頭鰱,這三種魚雖然還是遠古種,但生長發育迅速,已經表現出成為經濟魚類、肉魚的潛能。
白小雙便又可以開始光明正大地拿魚竿釣魚……
兩周后,桑基魚塘完成,桑樹也移植了過來,沿著魚塘邊種了二十多棵。
每棵桑樹互相之間起碼有十米間隔,方便幼苗在附近生根發芽,享受雨和陽光。
蠶蟲自然也被帶了回來,重新放到了桑樹上。
魚苗倒進了魚塘,蠶蟲也乖乖吃葉子結繭,接下來就得去抓鴨子了。
野鴨親水,喜歡在河邊濕地或者沼澤邊上筑巢生蛋,以水里魚蝦為食。平時見到人就會撲棱著翅膀,企圖用挺著它那毛茸茸的身子趕人。
白小雙給武器隊下單了一個大網,見一窩鴨子就逮一窩,處理了鴨子翅膀羽毛,讓它們暫時飛不起來后,趕到了魚塘邊上的鴨棚里。
鴨子飛起來的羽毛得用好幾天才長出來,在這期間,龍林部落好吃好住伺候著,很快,鴨子們就適應了這樣優逸的生活,飛起來逃回野外的動作再也沒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