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是個英雄,在炎黃二帝合力之下才會落敗,他本也是炎帝骨肉同胞,我對他是敬重的,如今天下分立九州,各州之上也有不少蠻戎夷狄,真心希望大家和睦相處,共創太平之景。”
禹帝說著命豎亥道:“去,拿山河地理圖來,黔東南雷山之前有沃野千里,風光宜美,足可養民十萬,你可以帶著族群在此設立第二故鄉!”
禹帝指著立墻而展的巨大地圖,對苗落頭領說道。
“當真?”苗落頭領不敢相信,看來他對這片區域也是早有向往。
“我禹已命人造就九鼎,立于陽城城門之下,我今日之后就如同那萬斤九鼎,千百年后也不會變!”
苗落頭領慌忙跪倒,“多謝禹帝厚恩,我屠赤代表族落一眾感謝禹帝大恩,回去之后定建碑立廟,千秋萬載不敢遺忘!”
后來,經多次遷徙,千戶苗寨便在雷山建立起來,雷山地區就成為了苗落聚居之地。后續的幾百年間,苗落分支的賞氏族、西氏族、柳氏族等族群先后來到雷山地區定居,現存的千戶苗寨苗落群體大多都是蚩尤之后苗落大遷徙南下定居的后裔。
從飲食上苗落也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地處深山的西南地區各種臘味都是當地特產,苗寨所產的各類臘肉、薰腸都是美味佳肴。傳統的長桌宴是苗寨逢年過節的最大盛宴。特色的酸湯魚、折耳根和自釀的米酒,都是來自苗寨村民傳統的飲食習慣。
果真如屠赤所言,今后苗漢和平相處,互不侵擾,親如一家,苗族也為禹帝設立廟宇,傳送后世。
禹帝啟夏之后,開辟了一個世襲傳遞的王朝時代,很有歷史意義,禹被封為一代明君,高立“三皇五帝”之列。
甄宓與夷人使命已成,不想一念竟然留足一十五年。當晚,禹帝設宴,請好友及群臣為他們陪歡,互憶坎坷,爭道別離,更多的是謝意與祝福。
第二天,禹帝命陽城文臣武將及全體族眾為二人送行,鼓樂號角,旌旗獵獵,各成七數,都是王公國士之禮遇。大禹的今天離不開他們的輔助,天下的太平也離不開他們的支撐,如今一走,可稱“永別”。
他們一一告別禹帝、女嬌、皋陶、啟、豎亥、善行人等,并與族眾揮手告別,女嬌與啟更是痛哭垂淚。
玄黃兩道光柱升起,甄宓與夷人劃在了大夏朝鮮活的氣脈里。
甄宓與夷人返回百年之前,開啟了另一段新的旅程。
引用:
《尚書·大禹謨》禹乃會群后,誓于師曰:“濟濟有眾,咸聽朕命。蠢茲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爾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勛。”
三旬,苗民逆命。益贊于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帝初于歷山,往于田,日號泣于旻天,于父母,負罪引慝。祗載見瞽叟,夔夔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茲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
《淮南子》“禹治洪水,鑿轘轅開,謂與涂與氏曰:'欲餉,聞鼓聲乃去。'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化為熊,慚而去。至嵩山腳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
九州指冀州(河北、山西、遼寧)、袞州(河北、河南、山東交界處)、青州(山東、遼寧一部分)、徐州(山東南部、江蘇北部)、揚州(淮河以南,東南至大海)、荊州(湖北南部、貴州、廣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陜西南部、四川、云南、貴州北部)、雍州(陜西、甘肅、新疆、青海、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