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歷史類的平行宇宙。
喻風照常在月球上收集信息。
……
喻風在多方探測下,知道了現在的時間是發生在漢武帝計劃馬邑之圍的前一年,為公元前132年,漢武帝元光元年。
這個馬邑之圍又稱馬邑之戰、馬邑之謀。
它是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西漢在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策劃的對匈奴的一場誘敵殲滅戰。軍臣單于貪圖馬邑城的財物,親率10萬大軍進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縣),后因消息泄露未能完成伏擊。
自此,西漢開始與匈奴大規模交戰。
具體的描述差不多是這樣的: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馬邑地方有個大商人聶壹來找王恢,說:“匈奴在邊界經常侵犯,總是一個禍根。現在把匈奴引進來,我們來一個伏擊,準能打個大勝仗。”
王恢問他:“你有什么辦法能把匈奴引進來?”
聶壹說:“我經常在邊界上做買賣,匈奴人都認識我。我可以借做買賣的因頭,假裝把馬邑獻給單于。單于貪圖馬邑的貨物,一定會來。我們把大軍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單于一到馬邑,將軍就可以截斷他們的后路,活捉單于。”
王恢把聶壹的主意奏告給漢武帝,漢武帝為此詔命群臣商議。
御史大夫韓安國反對這個建議,他認為高祖劉邦之英武圣明,尚且被匈奴圍于平城達七日之久,何況兵馬一動,天下騷動,勝負難料,不可輕率出兵。(可見這個世界不是被喻風禍禍過的那個世界的后續)
王恢是燕地人,曾長期在邊郡為官,熟諳匈奴情況,在商議中他向漢武帝進言:“戰國初年,代國雖小,北有強胡的侵擾,南有中原大國的威脅,君臣尚能同仇敵愾,奮勇抗擊外侵;匈奴雖強,也不敢輕易侵擾代國。如今大漢強盛,海內一統,陛下威名遠揚,然而匈奴卻侵擾不止,每次與漢和親,不過數年即違背約定,正是因為沒有堅決抗擊的緣故!”(當年的我讀歷史也很奇怪,為什么小國反而抵擋得住,統一的大國卻反而屢屢失陷。)
雙方唇槍舌劍,各不相讓。
漢武帝最終采納王恢的建議,準備設計伏擊匈奴。于是他們謀劃部署。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農歷六月,漢武帝派遣精兵30萬,命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
將屯將軍王恢與材官將軍李息率3萬多人出代郡(今河北省蔚縣東北),準備從側翼襲擊匈奴的輜重并斷其退路,一舉全殲匈奴主力。
漢武帝同時派遣商人聶壹前往匈奴誘敵。
聶壹以出塞經商為名,見匈奴軍臣單于。
聶壹欺騙軍臣單于說,他有手下數百人,能斬殺馬邑縣令,舉城而降,牲畜財物可盡歸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軍前來接應,以防漢軍。
軍臣單于貪圖馬邑城的財物,親率10萬大軍進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縣),并派使者隨聶壹先入馬邑,等斬殺馬邑縣令后再進兵。
聶壹隨后返至馬邑與縣令密謀,殺死一名囚犯,割下首級懸掛在城門之上,偽裝為縣令頭顱,欺騙匈奴使者。
軍臣單于得到使者的報告后,率領大軍向馬邑方向進軍。
大軍來到距馬邑百余里的地方,發現沿途有牲畜,卻無人放牧,引起了軍臣單于的懷疑。
匈奴在此時攻下一邊防小亭,俘獲了雁門尉史。
在匈奴的威脅下,尉史將漢軍的計謀全部說出。(可見好的計策需要意志堅定的人來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