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天師一不做二不休,并號眾徒在這安營扎寨,亦有云是把自家老小都帶來在此安寨,等等。
至此,村莊并誕生了,叫龍騰村,距今亦繁衍生息了千年。
此后,雖歷經風云變幻,但這總是相安無事,甚是太平,猶如世外桃源。
鼎盛時,這村民達到千戶,村莊按龍珠圓形來布局呈現。
不過,到了清末民初。
村莊由鼎盛時期的圓形,銳減到了月牙形。
這種驟減,有說妖魔作怪,有說地震塌陷所致,亦又說敵寇進村在這迷了路,一生氣把村給炸平了,人云亦云,無法考究,亦無確切說法。
后來,這些也慢慢被大家遺忘,相反還出現了反轉的局面。
因村東口住了一戶耄耋老者,他叫張順陵,大家都說他是龜背神影,如仙相附,眼如童眸,炯有光芒,眉如垂柳,銀須如瀑,步態輕盈,如踏蓮花。他樂善布施,為人寬厚,因愛讀諸子百家,懂易經,擅于風水推理而名聲在外,十里八鄉的百姓都喜歡喊他張大師。
他是這村里最年長的,據他言,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妖魔,也沒鬼子進村這說,這山霧環繞,隱蔽到想找都找不到,也不是地震塌陷所致,而是另有隱情——貴人未現身。
本大家還挺樂意聽,可所言貴人是大家眼中那個村西頭的張二蛋,大家也就哈哈散開了,因為這個張二蛋是大家眼中有名的二貨。
這何來貴人之說?真是無稽之談!有人甚至掃興至極,倍感羞辱而拂袖而去。
再言,科技發展,現小輩誰還信這個,忽悠忽悠年長或行,那些年輕人早散開了,后來聽都懶得聽了。
而進入新世紀,科技日新月異,生活變優,好多人都搬進了城里,村自然就會變小,那些眷念這片土地,留在村里的,也早已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
村已舊貌換新顏,不便的山路也已變平坦大道,甚至擋道的山都被移走了。
愚公一輩子幾代人的的事,現在也就是掐指可數的時間而已。
換言,時代在變,風水已換,再按以前的要求,那就是不會變通,所以很多年輕人都會說張大師的那套已不管用,甚至在部分小輩眼里他就是一個守舊沒見過世面,刻板的人。
不過這年輕人中也有個例外,那就是張順陵口中的貴人張二蛋。他硬是沒離開過村莊,不知是真信這張大師的話,還是只是他成為二貨的一個說辭。
張二蛋,真名張二石,在家排行老二,哥哥叫大石,可大家都沒有見過他哥哥。
二石母親是高齡孕產,留疾而亡,父親張得道辛苦拉扯他長大,可沒幾年,張得道也勞疾成災,病去。
至于為啥取這名字,已無答案,據說是他母親生二石時,嚴格意義上生的是一對雙胞胎,因為他出來前,先出來個石頭,有鴿蛋大小。
或許只是哪的結石,但二石母親認為這是哥哥在生長發育中被他的弟弟二石搶了營養,最后慢慢就被欺負成了這個小石頭。
或許是為了紀念,并取了這個名字。
當然這不是石頭的讀音,而是容量單位的讀音,所以喊成二蛋再不為過了。
二石出生在酷夏,那年洪水泛濫,生時恰逢大雨,雨水四面匯聚,很快龍騰湖就裝滿了,眼看大水就要漫到了村口,張得道正欲帶著孩子媽到山上找個地方避避。
可壓根就沒有來得及,或是過去緊張,一慌亂,二石就這樣呱呱落地。
真是生的著急,別說去醫院了,村里的產婆婆都沒有趕得及過來,二石就這樣誕生了。
二石落地那刻,大雨傾盆的天空卻突然放晴,且還有一道彩虹掛在天邊。
“這是祥瑞。”張順陵聞訊趕來,看著二石甚是喜悅道。
那種喜悅甚至超過了張得道夫婦。
在后來的成長中,二石在村里,除了父親對他疼愛外,就屬張順陵給與的最多了,簡直就像自己的孫子一樣。
而張順陵一輩子未婚,也曾想過繼過來,做個干孫子,可張得道死活不同意。這點拒絕上不像他的為人,大家都不明白為啥不同意。
或許是張得道擔心二石受張順陵固化的思想影響,所以還總是阻止二石去他家玩。可二石這孩子,你越阻止的事情他越是好奇,所以,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