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反應最為激烈,除了地理位置坑外,最重要的還是他們嚴重依賴海上貿易。
一旦不列顛和神羅的戰爭陷入焦灼狀態,互相封鎖是必然的,海上貿易中斷是必然的。
要是短暫性的三五個月友誼賽,那還沒有關系,大家忍忍也就過去了。
要是戰爭持續個三年五載,不用懷疑荷蘭、葡萄牙這種嚴重依賴海外貿易的國家,想不崩潰都難。
在這種背景下,大家都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幫助一方贏得戰爭,盡快結束貿易封鎖。
要么歐洲各國一起跟著不列顛混,聯合將神羅拉下馬;要么大家跟隨神羅的腳步,一起拼命爆軍艦,干翻皇家海軍。
毫無疑問,不管是跟誰混,大家都會損失慘重。尤其是荷蘭這個極有可能淪為戰場的苦逼,就算是跟對了人一樣要虧本。
別指望靠戰利品彌補損失,那就是一個畫餅。前面的反法戰爭就是一個例子,名義上大家都拿到了巨額賠款,現實卻是法蘭西政府沒錢支付。
沒錢就是沒錢,甭管你有千般能耐、萬般手段,法國政府還是變不出錢來。
像比利時這個苦逼,若不是戰后從法蘭西割回了一塊土地,那簡直就是血本無歸。
小國的體量有限,實力支撐不起野心。估摸著想要在英奧戰爭中漁翁得利的,除了沙皇政府之外,也就萬里之外的合眾國了。
其它國家有沒有野心都一樣,自家的腸胃不好,不能吃油膩的食物,肉送到了嘴邊,也只能聞聞味。
作為不列顛的外交大臣,亞當的個人能力還是非常強悍的。可惜現實擺在眼前,任他多能忽悠,也沒有把握把人都拉到自己這邊。
當然,他們也可以效仿原時空的靈活外交策略,允許各國保持中立,并且從事海外貿易。
只是這需要對手配合,要是維也納政府不買賬,硬是要拉人入伙,大家還是要必須選擇陣營。
歐洲各國能夠扛下神圣羅馬帝國的外交壓力么?
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理論上來說,只要歐洲各國一起抱團中立,維也納政府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可是這種幾率太低了,不是所有國家都有這份勇氣。人心不齊,只要有幾個國家帶頭站了隊,剩下的都只能跟著站隊。
局勢對不列顛已經非常危險。一旦操作失誤,那么站在不列顛對面就不僅僅只是神圣羅馬帝國,而是整個歐洲世界。
財政大臣阿斯奎斯:“爵士,歐洲各國都是墻頭草,他們的立場從來都不曾堅定過。
因為地緣政治的緣故,我們在歐洲大陸的影響力,根本就沒有辦法和神圣羅馬帝國比。
純粹依靠政治手段,我們未必會落入下風;可是維也納政府一旦采取軍事手段,直接進行武力威脅,我們就很難同他們競爭了。
除非我們能夠拉攏俄國和西班牙,只有他們兩國一起牽頭,歐洲各國才有可能頂住維也納政府的壓力。
考慮到我們同俄西兩國的關系,我不認為現在能夠把他們拉過來。若是能夠讓他們在戰爭中保持中立,那就是上帝保佑了。”
不是阿斯奎斯悲觀,實在是前面幾屆政府太坑了。只顧自己逍遙了,給他們留下的爛攤子太大。
沒有辦法,不列顛的世界霸權就是踩著西班牙上位的。十年前的菲律賓戰役中,西班牙又被不列顛的小弟禍害不輕。
新仇舊恨加在一起,中間還有一個直布羅陀海峽主權之爭,西班牙政府除非集體腦子進水,才有可能跟著他們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