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經驗教訓,尋找應對之策,準備東山再起,這些都沒有任何意義。
島國是不容許失敗的。地狹民乏的不列顛,容錯率實在是太低了,戰敗就意味著失去一切。
尤其是不列顛在過去的幾百年里,將全世界的仇恨都拉到了滿值,更是增添了東山再起的難度。
即便是通過內幕交易,靠收買維也納政府保住了英倫三島,同樣改變不了不列顛沒落的現實。
想想愛德華七世就感到郁悶,明明自己做得不差,甚至可以稱得上優秀,偏偏卻成為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終結者。
幸好不列顛實施的是君主立憲制,還有內閣在前面頂雷,吸引了民間的火力。
眾所周知,國王已經上了年紀,最近一年的身體不好無法處理政務,和這次戰爭沒有任何關系。
當然,愛德華七世能夠全身而退,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大陸聯盟的意志,或者說是維也納政府的故意放水。
維也納同英國政府之間的交易剛剛達成,目前正在進行中,現在需要一個穩定的不列顛。
相比換首相,明顯換國王的影響更大,搞不好不列顛會直接陷入崩潰。
作為戰爭的勝利者,神圣羅馬帝國有太多的利益需要接收,短期內根本就沒有功夫在英國人身上浪費時間。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保留不列顛腐朽的官僚體系。
任何一個老牌帝國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改革的難度往往比推倒重建更大。尤其是殖民時代結束,無法對外轉移矛盾,改革的難度就更大了。
這是一個陽謀,只不過愛德華七世和英國政府都無法拒絕,作為既得利益集團的一員,總不能自己動手革自己的命吧!
現任首相坎貝爾,就是改革派的領袖,任期內為大英帝國打了不少補丁,可以說是政績卓著。
如果不是趕上這場戰爭,他的歷史評價絕對不會低,甚至有可能成為不列顛最偉大的總統。
然而,問題就出在坎貝爾太能干上。要是換了一個碌碌無為的首相,或許世界大戰也不會這么快爆發。
歷史總是充滿了喜劇色彩,拍成電影恐怕大家都難以置信,和大家的日常認知完全不同。
一個能干的國王+一個能干的首相,將慢慢衰落的大英帝國從半道上拉了回來,然而又從另一條路直接墜入萬丈深淵。
想想都不可思議,偏偏在現實中就發生了。若不是坎貝爾發起改革,不列顛還會在自由貿易體系中摸魚,一時半會兒根本就不會注意到自家的市場正在被人蠶食。
能夠以溫水煮青蛙式的取代大英帝國,維也納政府自然不會付諸武力。畢竟,戰爭也是要花錢的。
注定是一個難眠的圣誕夜,愛德華七世不好受,英國政府就更悲劇了,壓根兒就沒有人準備過節,首相官邸中甚至連圣誕樹都沒有。
作為時代的悲劇,坎貝爾政府現在就剩下了最后一個使命,在投降文書上簽個字,背起戰敗的責任。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一切塵埃落定,就該輪到新政府上臺,具體履行條約了。
聆聽著新年的鐘聲,坎貝爾無奈的說道:“圣誕節過后維也納和會就快要開啟了,外交部盡快派人去參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