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當局者迷,深陷其中的美國人,根本就沒有想到那么多。畢竟,這年頭的合眾國實力有限,內部矛盾還有一大堆,實在是不值得霸主國忌憚。
“接下來我們要改變策略,不光要游說維也納政府,對其它國家的公關也必須要跟上。”
搞不清楚被特別針對的原因,西奧多-羅斯福也只有把死馬當成活馬醫,增加公關范圍。
這注定是一個不平靜的圣誕,幾乎所有的大洋聯盟成員國政要,都在為自己國家的前途擔憂。
縱使是及時跳槽的,也不能例外。“二五仔”,在什么地方都不受歡迎。
戰爭時期因為現實需要,維也納政府接受了大家投誠,不等于大家就能夠享受盟友待遇了。
看看維也納正在進行的分贓會議就知道,參加會議的國家都是早期加入大陸聯盟的,后來者一個都沒有。
中途加入聯盟的中立國家還好,雖然沒有為這場戰爭做多少貢獻,可政治站隊總算是趕上了。
后期跳槽的國家就不同了,頭上頂著“二五仔”的標簽,注定不可能被信任。
尤其是出兵參戰的幾個倒霉蛋,不僅要掏腰包賠償損失,未來也少不了被“特別關照”。
后悔也晚了,無論現在做什么,都彌補不了前期的政治錯誤。哪怕是為了鞏固聯盟內部關系,維也納政府也必須要“區別對待”各國。
跟著混的,有肉吃;看熱鬧的,分肉的時候也繼續看熱鬧;站錯隊及時倒戈的,要付出代價;死扛到底的,就是案板上的肉。
……
時間匆匆而過,距離維也納和會召開的日子也越來越近了。各國代表團紛紛抵達維也納,輿論也被點燃了。
面對媒體的采訪,戰勝國代表意氣風發,戰敗國代表垂頭喪氣,完全是兩道截然不同的風景線。
就連和政治風馬牛不相及的漫畫刊物,都跑出來湊熱鬧,搞出了一系列的諷刺故事。
比如說:《騎士與強盜系列》、《海盜末日》、《動物世界大混戰》……
相關的文學作品就更多了,全歐洲的文人墨客都在奮筆疾書,用極盡夸張的手法書寫著這一次大戰。
和原時空世界大戰后的反戰思潮,完全是兩個對立的風格。只能說沒有把大家打痛,除了舔傷口的英國人外,其他歐洲民眾的感觸并不深。
傷亡慘重,那就是紙面上的數字,連反法戰爭都趕不上。除了英國人的炸彈,炸死了幾個倒霉蛋外,歐洲民眾感受不到戰爭臨近。
最血腥的戰爭爆發在遠東、南亞次大陸、以及非洲,根本就沒歐洲什么事兒。
大陸聯盟雖然也陣亡了近百萬人,可這些損失是由二十多個國家共同分擔的,其中俄國一家就貢獻了大半。
傷亡不大,戰果豐厚,大家的感受自然不一樣了。
雖然缺乏經典之作,可和悲劇造就的經典相比,明顯還是現實的幸福更重要一些。
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維也納和會上,外交部大樓瞬間變得車水馬龍,每天前來拜訪的人那是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