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良一點兒的想法:皇帝都那么能干,還要大臣干什么?
在弗朗茨時代,皇帝太過強勢,縱使大家心里有想法也只能在心里憋著。
換了腓特烈上位,就很難說了。一個處理不好,就會傷及君主威望。
尼古拉二世就是現成的反面教材,維也納政府的官僚或許沒有那么大膽,可是趁機搞一個下馬威還是很有可能的。
要是新君繼位,第一件大事就搞砸了,往后就甭指望在大臣們面前擁有多高的威望了。
從這方面來看,古人說的“三年無改于父之道”,還是很有道理的。
“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有了三年的緩沖期,政治局勢穩定了,君主威望上來了,再想要做事就要容易得多。
將日常政務扔給了腓特烈,弗朗茨就拿著神羅地圖畫起了圈圈。分封從來都不是輕松事,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千頭萬緒。
不光要考慮政治、經濟、戰略,還要考慮當地的人文、社會背景,以及受封者的個人能力、意愿。
都是自家人,弗朗茨也不想因為這個問題鬧得不愉快。一碗水端平是不可能的,封國注定有肥瘦之分。
……
伴隨著世界大戰的結束,里斯本再次恢復了往日里的繁榮,只有遺留下來的破損建筑物,告訴世人這里剛剛經歷過一次內戰。
毫無疑問,葡萄牙共和派是被革命黨坑慘了。因為“被造反”的緣故,直接被平叛的盟軍給一并收拾了。
現實就是這么喜劇,長期以來卡洛斯一世都受制于國內的利益集團,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志掌控國家權力。
沒有想到,經歷一波流亡、復辟之后,利益集團遭受重創,卡洛斯一世反倒是真正掌握了國家權力。
“改革”,再次擺上了日程。只不過這次效仿的對象,不再是英法,而是再次登頂的神圣羅馬帝國。
在正式改革之前,葡萄牙政府還有一個重要問題需要解決。
伴隨著世界大戰的結束,非洲已經完全變成了神羅的非洲。葡屬非洲殖民地,一下子變得尷尬了起來。
和霸主做鄰居,絕對不是什么輕松事。整個非洲大陸都被神羅占據了,誰敢保證維也納政府對葡屬非洲沒有想法?
就算是現在沒有想法,也不等于未來沒有想法。一旦維也納政府對葡屬非洲產生興趣,對葡萄牙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作為一個小國,能夠在歐洲世界立足,葡萄牙靠得就是識時務。
與其等到后面被搶,還不如主動拿出來換好處。反正葡屬非洲也不是什么好地,年年都在虧損。
卡洛斯一世問道:“談得怎么樣,奧地利人愿意出什么價?”
改革是需要錢的,葡萄牙雖然是老牌殖民帝國,但是長期已經殖民地都在利益集團手中,政府不僅沒能從中賺到錢,反而年年都要往里面貼錢。
如果是之前,卡洛斯還會擔心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現在不需要愁了,那幫人已經在之前的復辟戰爭中見了上帝。
盟軍做得那么干脆,自然也少不了利益交換。聽聽革命黨的宣傳就知道了:暴君卡洛斯出賣國家利益,勾結外國勢力鎮壓共和政府……
“暴君”,實在是冤枉人了。就卡洛斯一世的表現,完全和“殘暴”沾不上關系,無非是自身能力不濟。
出賣國家利益更是扯淡,哪有國王想賣國的,還不是因為實力不濟,不得不對外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