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的來說,從1848年下半年到1849年末,奧地利政府進行的經濟改革,都是為了掃清國內經濟發展的障礙。
作為一個半計劃經濟,半市場經濟的獨特國家,1849年奧地利在經濟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維也納市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糧食價格下降了,較之1847年下降了百分之十五。
不要看這個數據好像不起眼,實際上在工業上這一點非常的重要,糧食價格下跌意味著養活工人的成本降低了。
生活成本的降低,同樣也讓底層市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很多人手中出現了微不足道的積蓄,這些錢有人選擇了儲存起來,也有人選擇了消費。
一個兩個不起眼,人數多了匯聚起來也不在是一筆小數字,市場的繁榮度增加了。
這些不起眼的消費,最后還是反饋到了工業生產中,有市場自然就有生產,推動了工業產能的提高。
如果這種影響微不足道,那么沒有內部關稅后,匈牙利地區的市場敞開了,造成的影響就大了。
就算是經濟再怎么落后,也有一千多萬人口。解放農奴、進行土地贖買過后,這些人變成有產者了。
有資產自然就有購買力,或許現在這個市場還沒有完全成長起來,可是消費總量的增加,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沒有了關稅,奧地利的工商業制品在匈牙利地區的競爭力大增,加上匈牙利地區市場的擴大,自然刺激到了國內的工商業的發展,已經出現了一個小繁榮。
根據工業部的統計,1849年奧地利的工業產能較之1847年提高了15%,這個數據在奧地利預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工業產能不可能一躍而就,擴大生產也需要時間,這個年代不比后世,下了訂單馬上就可以拿到設備。
接下來的幾年,才是奧地利工業產能的爆發期。
除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外,神圣羅馬經濟同盟的建立,國內的工商業擁有了更加廣闊的市場,自然會刺激到工業生產。
正在弗朗茨暢想美好未來的時候,一個壞消息傳來了。
“陛下,圣彼得堡傳來了消息,俄國人的耐心已經用完了。
一個星期前,在普魯士政府宣布進行全國動員后,沙皇尼古拉一世就做出了針鋒相對決定,俄羅斯帝國的軍隊正在向普俄邊界集結。
昨天上午俄羅斯外交部,向普魯士駐俄大使下達了72小時的最后通牒。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普魯士政府很快就會向俄國人妥協,他們現在不敢和俄國人開戰。”梅特涅皺著眉頭說道
普俄因為丹麥戰爭進行對峙是符合奧地利利益的,在消耗普魯士政府實力的同時,還惡化了普俄關系,凸顯了俄奧同盟對俄國人的重要性。
可是俄國人沒有耐心了,那么普魯士政府就堅持不下去了。
起初的時候,普魯士政府還對吞并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有信心,后面見識到了俄國人的強硬態度過后,他們的信心就逐漸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