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多現實問題擺在了眼前,普魯士軍方自然不敢進行冒險。他們不光要贏得勝利,還必須要盡可能的縮小損失,以便戰后應對法奧兩國可能進行的趁火打劫。
這個年代,普魯士王國的國際環境比歷史上惡劣了太多,可供他們選擇的余地太少。
歷史上俾斯麥能夠帶領普魯士統一德意志,那是建立在俄國人輸了克里米亞戰爭、奧地利輸了法奧戰爭的前提下。
現在的情況完全不一樣,法奧戰爭根本就沒打。撒丁王國想用割地誘惑法國人出兵進攻奧地利,怎奈維也納政府直接甩出了整個撒丁王國。
吃掉了撒丁王國的法蘭西,表面上是大賺特賺,實際上已經陷入了戰略被動狀態,遭到了歐洲各國的孤立。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對普魯士王國也是一件好事。陷入外交困境的法國人,短時間內不敢打萊茵蘭的主意,他們的國防壓力大減。
牛逼哄哄的俄國人就不一樣了,盡管他們在近東戰爭中付出的損失,比歷史上的克里米亞戰爭更大,問題是他們打贏了啊!
俄國人民不怕損失慘重,沙皇政府占領了君士坦丁堡,社會各界都非常的滿意,損失直接被忽略了。
經過了戰火洗禮的沙皇軍隊,戰斗力也不是歷史上可以比的,不但武器裝備超過了歷史同期,軍心士氣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普魯士軍方選擇保守打法,也就不奇怪了。畢竟沙皇政府最不缺的就是士兵,又有俄奧同盟在,就算是奧地利不支持俄國人,也不妨礙他們賣軍火。
這種背景下和俄國人硬拼實力,顯然是不明智的。沙皇政府輸三五次都無妨,普魯士人輸一次就完蛋。
戰爭不是兒戲,無論是羅恩、還是毛奇,都是這個年代最優秀的軍事家。他們的格局自然不只是贏得一次戰斗,而是以贏得戰爭為目的。
沙皇政府的最大弱點就是窮,普魯士后面有金主,耗下去最先撐不住的一定是俄國人。
弗蘭克首相提出了疑問:“如何能夠保證擋住俄國人?從實際情況出發,我們必須要御敵于國門之外。
哥薩克騎兵是什么貨色,你們都一清二楚,一旦讓他們深入國內搞破壞,后果不堪設想。”
這才是最令人頭疼的問題,普俄邊界線太長了,波德平原又是一馬平川,這些地區還是容克貴族的根基所在,不容有失。
不要說俄軍大股部隊深入,就算是千百號人的騎兵沖進來搞破壞,柏林政府就損失不起。
毛奇一臉嚴肅的說:“兼并清野,把普俄邊界線五十公里以內的民眾全部遷移到后方。
再次進行二次動員,將士兵的服役年限提高到五年,服役年齡調整到16~55歲,我們又能夠增加三十萬軍隊出來,簡單訓練一下用來對付突入進來的俄軍。”
眾人臉色大變,兼并清野說起來簡單。真要是做了,那么勢必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普魯士王國可不大,后退五十公里說起來容易,實際上這意味著要遷移數百萬民眾,五分之一國土都將淪為白地。
威廉一世嚴肅的說:“這不可能,你們的兼并清野計劃已經超過了我們的承受能力。真要是這么做,最先崩潰的一定是我們,而不是俄國人。”
毛奇嘆了一口氣,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只能冒險出擊,盡可能把戰場放在波蘭境內。”
這個年代戰壕、鐵絲網還沒有出現,沒有這種廉價防御設施,普俄邊界線又這么長,只能在要害地區修筑工事。
敵人的大部隊,不敢繞開這些工事深入進攻,小部隊就不一樣了。
當然,后方也不是沒有防御工事,貴族們的城堡就是最好的要塞,對付沒有重火力的小股部隊問題不大。
兼并清野的主要原因,還是為了減少人員損失。畢竟不可能讓民眾一直待在城堡內,大家也是需要生活的。
騎兵來去如風,就算是通知了,也需要時間準備。后撤五十公里,就是為了爭取這個時間。
威廉一世猶豫了起來,冒險出擊最大的風險不在軍事上。現在波蘭獨立組織是普魯士的盟友,就算是戰爭在波蘭境內打,他們同樣有民眾支持。
麻煩的是激怒了俄國人,把局部戰爭變成了兩國的全面戰爭。不怪普魯士人慫,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完成軍制改革后,沒有經歷過大戰,心中沒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