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話的時候,亞歷山大二世內心在滴血。這意味著沙皇政府將在關稅問題上大幅度讓步,以便換取奧地利的支持。
這個支持不僅僅局限于經濟上,更多的還是政治上。一旦選擇結束戰爭,那么奧地利的支持就必不可少。
沒有一個列強支持,就算是到了談判桌上,他們也要吃大虧。
現在的俄羅斯帝國已經不復往日的輝煌,一個操作不好,就有可能迎來滅頂之災。
……
就在亞歷山大二世猶豫要不要結束戰爭的時候,前線的變故幫他們做出了決定。
1867年1月2日,普魯士軍隊突然發起了冬季攻勢。這場本是試探性進攻的戰斗,卻取得了驚人的戰果。
原本擅長冬季作戰的俄軍,現在突然變成了軟腳蝦。當普魯士軍隊贏得勝利后,才知道了事情的根源。
劣質棉衣、棉被的后遺癥爆發了,俄軍士兵們被凍作了一團,只能靠生火取暖。
戰后統計,平均下來東線俄軍士兵只有不但三分之一的士兵領到了合格的棉衣,很多連隊不得不讓執勤的士兵穿上合格棉衣,剩下的人則圍繞著火堆取暖。
除了衣物之外,劣質食品也是俄軍非戰斗減員一大重要因素,食物中毒變成了家常便飯。
這些問題俄軍指揮官并不是一無所知,只不過牽扯太廣,大家紛紛選擇明哲保身。拿了一份好處后,一個個都選擇裝聾作啞。
本來俄軍指揮官們認為冬天到了,普魯士軍隊不擅長冬季作戰,雙方各自停戰,這些問題不會暴露出來,熬一熬也就過去了。
然而,計劃總趕不上變化快。一次試探性進攻,就撕破了俄軍的防線,十幾萬俄軍士兵變成俘虜,戰場上的局勢完全失控了。
蓋子被揭開了,現在普魯士軍隊正在擴大戰果。然而身穿劣質棉衣的俄軍士兵,根本發揮不出戰斗力。
不少士兵直接向普魯士軍隊投降,僅僅只是為了混口飯吃。從伙食上來看,雙方的標準可是天差地別。
普魯士軍隊的伙食標準,完全體現了他們在國內的地位,可以說在同一時期的歐洲大陸,都是排名靠前的。
面包、土豆、大豆自不用說,每天還有一定量的黃油、奶酪、肉食或者是罐頭,偶爾還有一些蔬菜。
反觀俄軍士兵,能夠土豆管飽就不錯了。罐頭如果是國產貨,給他們也不一定敢吃。奶酪、餅干存在于食譜中,偶爾發放一點兒也不能保證能吃。
面包可以當搬磚用,用來修筑防御工事,擋住敵軍的子彈都沒有問題。
好不容易吃一次肉,那也是不知道什么年代的肉干。靠牙齒幾乎是不可能嚼碎的,最好還是煮一煮。
這種背景下,俄軍通常都要在戰場上想辦法,獲得一部分食物改善伙食,畢竟他們的伙食標準實在是讓人難以忍受。
突如其來的冬季會戰,俄國人與其說輸給了普魯士軍隊,不如說是敗給了后勤,或者是說敗給了國內的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