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從不缺乏聰明人,政府在推廣鉀肥,國有農場又在大規模使用,自然有人敢冒險了。
尤其是政府中的官員,最先接受了鉀肥,在自家的土地上使用。
最后的結果,自然是奧地利去年糧食產能大幅度提高。
最終的增產數量,并非農業部估計的百分之三,而是百分之六點七。
當然,這也包括新增耕地面積,帶來的糧食產能增加。
不要小看這個百分之三點七的誤差,以奧地利的糧食產能基數,這就是幾百萬人一年的口糧。
加上英法各自的農業計劃,增加了殖民地糧食產量,減少了糧食進口。
最終的結果就是,俄國人糧食出口減少了,國際糧食交易市場的價格不升反降。
如果說糧食價格下跌,還可以接收。那么紡織品、鋼鐵等多種商品價格也跟著下跌,這就讓弗朗茨看不懂了。
這可是戰爭年代,英法兩個大國的鏖戰,戰略物資的價格怎么可能下跌呢?
拿著手中的文件,弗朗茨難以置信的問:“你們確定這份物價清單沒有拿錯?”
經濟大臣萊因哈特:“陛下,我們已經進行過多次確定了,上面統計的確實是一季度的平均物價。
不光是國內的物價沒有上漲,實際上全歐洲都一樣。除了去年戰爭初期物價上漲一波外,一季度的物價是市場恢復了理性。
英俄戰爭對歐洲經濟的影響,并沒有我們事先預想中那么大。尤其是對物資的需求量,遠比我們計劃中少得多。
英國人暫且不論,他們可以依靠國內生產。俄國人的進口量不足,經濟部分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沙皇政府提前進行了戰爭準備,很多物資都是戰前購買的,我們去年的出口貿易清單可以證明這一點;
其二、阿富汗戰場上的物資消耗量,遠比我們預料中的要小。
我咨詢過參謀部,俄軍物資消耗量減少,一方面是受限于阿富汗的地形,不利于重武器展開;另一方面是英軍太無能,沒有爆發勢均力敵的大戰。”
這個答案,令弗朗茨無話可說。戰爭強度不夠,物資消耗量自然不高。
本來消耗量最高的糧食,但是俄國人不缺,根本就不需要進口。英國人又可以從印度籌措,犯不著從歐洲運過去。
收到英俄戰爭爆發的消息后,全歐洲的資本家都放開了手腳擴充產能,企圖大賺上一筆。
怎奈產能上去了,兩大交戰國進口的戰略物資卻趕不上預期,這就悲劇了。
自由貿易時代,無論是商品,一旦市場上供大于求,價格下滑就成為了必然。
要不是英俄戰爭還在繼續,市場的信心沒有崩,情況還會更加嚴重。
嘆了一口氣后,弗朗茨無奈的說道:“算算時間,新一輪的經濟危機,又快要來了。
資本家們都幻想著英俄戰爭是比普俄戰爭場面更加宏大,一個個都奔著發戰爭財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