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芳吸了一口涼氣,道“不低于二百萬石”
宋禮重重點了點頭。
這就是重開會通河的難點所在。
只簡單疏浚會通河,并不能解決運糧問題。
二百萬石的年運糧指標,意味著會通河不僅要清淤泥,拓寬河道,還必須有更為充沛的水源,以支大船、重船行運。
可問題是,水從哪里來
指望老天爺賞臉,那是不可能的。
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在會通河周圍尋找河道,將其水流注入會通河。
而所選擇的河流,必須在地勢上相對會通河偏高一些,水量還不能少,距離也不能太遠,縱覽兗州府內河流,也就汾河相對合適。
汾河,在此時分為大汾河與小汾河兩支。
大汾河起于泰安,小汾河起于濟南新泰,兩條河流在徂徠cu,i山西面合流,之后在寧陽北堽城,再次分為兩支,主干汾水流向西南墳上,支流就是濟寧城外的洸河。
調汾河水為會通河水量,也并非是宋禮與朝廷的空想,而是借鑒元廷的做法。
只是,元廷時期的會通河,只需要能走船就可以了,借點汾河支流水完全滿足需要。但眼下朝廷的目標不僅僅是能走船,還必須是能走大船。
再想要單純依靠汾河解決問題,就有些異想天開。
而且,受黃河決堤影響,會通河南段地勢抬高,想要將汾水引入會通河,需要跨過梁山、安山,沒有了舊河道,想要經過這兩處山丘,并不容易。
“郭守敬在元廷也算是河工大家,依舊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宋禮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宋禮仰頭看去。
藍天白云,是個好天氣。
“大人,若是借汾水不可行,我們必須另尋他法。”
藺芳終明白問題之難,超出了自己想象。
宋禮無力地說道“另尋他法,說來簡單,可又如何去做”
想要找到合適的水源,豈是說有就有的。
即便是找到了,引動河水注入會通河,便意味著需要開出一條河道出來說不得因此一項,朝廷就需要多支出一二百萬貫之多
“汾河是最合適的水源。這樣吧,你我分開探尋,一面尋找汾水入會通河之法,一面查看是否有其他合適水源。”
宋禮深知時間緊迫,提出兵分兩路之法。
藺芳點了點頭,商議后,準備向北探查。宋禮則向西南,前往汶上。
曲阜,衍圣公府。
兗州府知府鄭剛便服秘訪,見禮之后,對衍圣公孔訥道“朝廷重開會通河的決心很大,怕已無法更改。”
孔訥輕輕敲了敲桌子,冷笑道“朝廷不改法令,那就是讓山東百姓去死。鄭大人,這些年來山東疲敝窮困,好不容易修養兩年,新皇登基才一年,竟要動如此大工程,他將百姓置于何處”
“衍圣公,慎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