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普通民眾如何寄信
最典型的方式,就一個
找人捎帶。
比如張三家住江西,現在要去京城趕考了,隔壁家的二嫂子聽到消息,便托人寫了信,找到張三我兒子在徽州府呢,你路過的時候,給捎個信
如果是縣太爺要進京述職,或縣太爺要調任了,那也可以捎帶信件。
但前提是,你得認識人家縣太爺。
有些官員有社交牛什么癥,結交了無數朋友,黑白兩道都吃得開,一旦出遠門,那行李絕對少不了
在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個小故事
東晉時期,豫章郡守殷洪喬去南京了一趟,準備回豫章,不少南京的朋友找到殷洪喬,讓其捎信回去,殷洪喬收了信,數了數,竟然多達一百多封。
殷洪喬也可能是認為信太多了,占地方,也可能認為自己是官員,又不是什么信差,于是在路過一條河的時候,把信全丟到了河里
當然,也不能完全指責老殷,你若是出國了,幾十個朋友,幾十個清單,讓你去免稅店買東西帶回去,你估計也會暴走
可問題是,找個當官的朋友并不容易,而且等當官的出差,是不是有點太熬人了
三年一述職,難道三年傳一封信
捎帶不可行,那就只能找其他法子了,這個法子就是找特殊的人來郵寄,而這一群人,就是商人。
商人出差的頻次可比官員多多了,而且還有著“規律”,走南闖北,能帶的區域也廣。
只不過商人嘛,他們需要先顧買賣,空了再去傳信,時間也比較長。當然,他們也收費,幾十文,上百文都有。
當然,歷史上也出現過“信客”,專門負責傳信或傳物,這類人和后世的快遞員、郵遞員差不多了。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郵筒”,即細長的竹筒。
此外,那就是飛鴿傳書了,只是這小東西局限性太多,成功率太低,想保證成功,估計一次要多飛幾只鴿子
對于當下的大明而言,快遞行業還是一個空白,還沒有出現真正的面向百姓的郵傳機構。
而這,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朱允炆深知這個時代“家書”的價值,知道紙短情長背后的溫暖,決定將郵政辦起來。
對于朝廷而言,辦郵政有著得天得厚的優勢。
分布在大明土地上,有著數量龐大的驛站,而這些驛站中的人員,很多都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大量閑置的力量,僅僅依靠著朝廷飯碗,總是不合適的。
拉出去撈點外快,打個零工,總不成問題吧。
兵部不是主張整修驛站嗎
現在是機會了。
朱允炆將想法告訴了馬恩慧,心情舒暢至極。
日后朝廷驛站,就將分為民用、官用兩個板塊,人員、物資都不缺,不需要額外支付工錢,就足以將郵政運轉起來。
“試點之地選在山西、山東、河南、北直隸”
朱允炆沒有將京師作為第一選項,而是考慮到山西移民問題,決定用“快信”的方式,拉進移民與家的距離,削弱其焦慮與擔憂。
天才本站地址。小說網閱讀網址,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