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絕大部分農戶目不識丁,你給他們講覺悟,他們會以為自己是傻子。
到底該如何移民
茹瑺陷入了困境,楊溥提出的外部施壓方案報上去了,估計還需要幾日才能抵達京師,待他們回應,又需要一些時日,而在這之間,自己真的毫無辦法嗎
楊溥所提出的未來人口暴增,土地有限,富戶可能存在威脅的觀點或許是一個辦法,不過這種辦法也只能讓富戶站在朝廷這一邊,參與到勸說百姓移民之中,其他的作用未必有多少吧。
破局的辦法,到底在哪里
“大人。”
楊溥走了過來,低聲喊道。
茹瑺揉了揉酸澀的眼,看了看窗外昏暗的天色,道“已經這個時辰了,你怎么還不休息,這一日也夠疲憊了吧”
楊溥將手中的請柬遞了過去,笑道“大人,有奉謁。”
“奉謁”
茹瑺愣了下,這都什么時候了,還有人送奉謁
所謂奉謁,實則是拜帖。
中國人重視禮儀,古人也不喜歡臨時起意去拜訪,一來人家可能不方便,二來可能也是考慮自己去了吃不著飯,所以往往都會提前打個招呼。
打招呼總不能親自跑一趟吧,這就需要“拜帖”。
“拜帖”起源于漢代,但在當時,沒有拜帖的說法,漢書高帝紀曰為謁,袁盎傳曰上謁。
也就是說,漢代的拜帖就是“謁”或“刺”。
謁是長方形的牘,正面寫受拜者的尊稱,背面署拜謁者的名款,兩面都可以分行書寫各項內容。
刺是長條形的簡,所寫姓名與問候語,“長書中央一行而下”。通常要寫明爵位、籍貫,又稱“爵里刺”。
因為刺習形制,分量也輕,制造簡單還省錢,所以在漢后期及以后,多選擇用刺通名。
但在宋代,造紙術有了極大提升,古人就不再玩什么竹子,改用紙張了。
明張萱疑耀卷四“古人書啟往來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為之,所謂刺也今之拜帖用紙,蓋起于熙寧也。”
但拜帖的說法,是源于明代。
但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明代拜帖有要求,如果你是平民百姓,商人富戶,寫個拜帖用紅色的,覺得喜慶,那結果很可能是悲劇。
紅紙拜帖,那是官員的特權,比如新考中了進士、翰林、朝廷官員等,一句話,是地位尊貴的人用的,你們,沒資格啊
這封“奉謁”的主人很有覺悟,沒有用紅色,而是用的白紙黑字,只不過裝裱上十分講究、氣派,茹瑺甚至看到了銀線織就的商號標記
7017k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