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瑺在奏折的最后,講述了忻州之事,并為自己向百姓低頭請罪,末了還不忘加一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自我辯解的話。
這都把曾子大佬搬出來了,不給面子也得給面子了,要不然“弘毅”的是他茹瑺,不“弘毅”的就是自己。
當官的犯了錯,給老百姓道歉,在朱允炆看來這是極正常的事。
畢竟后世見多了,為人民服務嘛,服務不周到的時候,總需要低個頭,道個歉,然后皆大歡喜,來年該干嘛還是干嘛。
甚至還有一個有著“躬匠精神”的島國,讀了錯別字要道歉,貪了點錢要道歉,造了假也是會彎腰,弄點核廢水大家一起品嘗,也不過是九十度鞠躬的事。
看茹瑺的忻州道歉與松崗講話,即解決了黃家的煤礦山問題,還化解了百姓對朝廷的矛盾與不信任,擴大了影響面,提高了朝廷形象,這丫的就是一場完美的政治公關啊,何罪之有
不過這只是朱允炆“后現代”的思維與認識,對于大明官員來說,什么問題、矛盾都不如臉重要,臉就是正義,就是活著的意義,你丟自己的臉,那是個人的恥辱,但若是丟集體的臉,那是你找死。
朱允炆給太后、馬恩慧等人解釋了下,便與顧三審離開后湖,于中軍都督府內召見解縉、郁新、鐵鉉、徐輝祖等人,將茹瑺的密奏交給幾人,道“你們認為如何”
徐輝祖看了一眼沉思的鐵鉉等人,先表了態“山西移民至今毫無進展,困難重重,借外力推一把,也并非不可行。此策雖不是敲山震虎,卻也是打草驚民,需控制好力度,即不可過于嚴重,引發山西動蕩,又可以讓民眾知曉其中厲害,有決心移民。”
力度,往往是很難把控的。
輕了,沒用。
重了,負作用。
鐵鉉反復看過文書,也有些難以抉擇。
作為茹瑺曾經的下屬,鐵鉉在感情上是支持茹瑺的,兩人也有著不錯的私交。
但,這件事非為私情,乃是國事。
鐵鉉放下文書,正色道“皇上,此策看似可行,但未免有些問題。古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今有巡撫烽火戲百姓,這若是傳出去豈不是貽笑萬年臣絕不贊同此策”
朱允炆盯著鐵鉉,不等發問,解縉便開口道“鐵尚書可有破局之法移民籌備已然鋪開,北直隸、河南大片荒蕪的田地需要有人去開墾,而山西人多地少,除去士紳大戶,尋常百姓人均耕地尚不及五畝,而一旦移出去,人均耕地至少翻倍,過不了幾年,他們也將擺脫窮困。”
郁新也有些撓頭,現在戶部與地方官員,可是不斷向北運輸糧食,水師中絕大部分運糧船都拉了出去,還在民間征調了不少船只,借河道運輸到半路,然后以民工轉運的方式運抵北直隸與河南等地。
菜都下鍋了,客人不來豈不是糟蹋了一鍋食材
移民必須進行,哪怕是用點手段,也必須進行下去。
郁新看向
鐵鉉,此人立場難定,說他是茹瑺的人吧,他很多時候又有著自己的看法,并不唯茹瑺馬首是瞻,說他是解縉的人吧,也不盡然,兩人還有一些矛盾。
或許,他只是一個官員,并不屬于任何人門下。
不過在這件事上,郁新是不贊同鐵鉉的,不管是出于山西、河南、北直隸發展大局,還是眼下移民的必須性,都應該果決行事,不拖泥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