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受益論的角度去揣測問題,并不是在所有時候都適合,畢竟很多好處,都隱藏在看不到的陰暗面。
但無可爭議的是,孔公鑑將成為新一代衍圣公,而且還不會太久。
衍圣公府正在準備給孔訥辦葬禮,而遠在京師的諸多大臣們,也在討論墳墓的事,不過這一口墳墓的主人,呃,是朱允炆。
禮部侍郎黃冠上書,希望朱允炆早日定下陵寢規格,提前選址,也好挖坑去。
若是在后世,誰二十來歲就讓他買墳墓,估計會引起肢體方面的交流。但對于古代帝王,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比如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人家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修陵寢了,而是一修就是三十幾年,到死還沒完工
三十幾年夠長了吧,但還有比這更長的,比如唐昭陵,人家從唐貞觀十年開始修,到開元二十九年結束,歷時一百零七年
皇陵嘛,即要有排場,也要有規格,即要有地下宮殿,還得有地上建筑,即要有無數金銀珠寶,還得防火防盜防小人,沒個幾年或幾十年,還真搞不定。
比如朱元璋的陵寢,自洪武十年開始,至洪武三十一年還沒結束,到朱允炆這個時候,依舊在修建之中。
黃冠這個時候提出讓朱允炆安排自己的陵墓,一個考慮就是,老朱的陵寢修了這么多年了,再過個一年半載也該完工了,你看看,這人手是現成的,而且有經驗,你要不要提前準備修陵墓,也省得二次召集民工了。
朱允炆思考良久,拒絕了黃冠的提議,批示了個“緩”字,就是說,不要著急,慢慢來。
現在不修陵寢的考慮有很多,自己這么年輕,二十出頭,只要不整體沉湎酒色,不吃金丹修仙,每天堅持跑跑步,練練太極,活個五六十不成問題。
最主要的是,現在的大明國庫錢真的不多了,各項工程都需要吃糧食吃銀子,戶部實在是拿不出來更多的錢財去修陵墓。
不過話說回來,明代皇帝一個個都很有個性,但他們在皇陵方面的講究,還真的是迥然于不同時代,即沒有秦始皇陵級別的存在,也沒有昭陵級別的存在,雖然留下了明十三陵給后世收門票,但其中很多陵墓,還不是皇帝自己在位的時候修的。
比如朱棣的胖兒子朱高熾,赫赫有名的明仁宗,他的明獻陵就是死后他兒子朱瞻基給修的。
至于原因
呃,朱高熾皇帝命太短,只當了十個月,這個實在是來不及準備,仁宗閣下,還得委屈你在人間多停留幾個月。
朱高熾臨終前說陵寢一切從簡,朱瞻基很聽話,貫徹的很徹底,這天動工,那天停工,一算工期,還不到三個月時間
可以說,明獻陵是明十三陵中最簡樸的一個,即小又快,相對朱棣的長陵,簡直是沒法比。
或許有人會罵朱瞻基,他老子隨口一說,客氣下,怎么能當真了,而且你的明景陵可是用了二十八年才修成的啊。
必須說一句,朱瞻基很冤枉,因為他活著的時候也沒修陵寢,那是他兒子給修的,不關他本人的事,而且之所以修了二十八年,那也是有原因的。
因為他個兒子叫朱祁鎮,有這位戰神擺著,什么事不延一段時間
生前修陵墓有好處,起碼知道自己死了住的期房還是現房,是套房還是單間,是精裝修的還是簡裝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