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沉思了下,點了點頭,道“那就抽調五百匠人,削減兩艘寶船,同期一批打造七艘寶船,足夠了。”
“啊”
吃驚的不止是萬海平,還有黃福、鄭和等人。
寶船如此威猛,如此強橫,只要親眼見識過,就應該大肆制造才是,越多越好,怎么到了最關鍵的時候,突然還減產了
鄭和更是著急,這寶船下大海,絕對是劈風斬浪,無往不利,若削減了,他日寶船數量那么少,怎么維持大明海上的霸權地位
朱允炆看著吃驚的眾人,道“朕何嘗不想寶船上百,縱橫四海然就當下與長遠來看,京杭大運河將會貫通南北,舟船往來,南北聯動方是大局。這河道之上,總不能用海船去運輸貨物吧朕打算于淮安府山陽、清河一帶,開設清江造船廠,專司糧船制造,即漕運淺船、海運遮洋船。”
“原是如此。”
鄭和與黃福略一思索,也就明白了朱允炆的良苦用心,他不止是需要重視戰艦,還需要考慮更多人吃飯的問題。
尤其是北平、遼東等地,都駐扎著大量軍士,只靠人工運輸糧食耗費太大,現在開始修河道,河道修好了,總不能沒船只運糧食吧。
總需要提前籌備。
黃福突然想到了什么,勸道“皇上,臣以為新船廠選擇在淮安未必是最佳選擇,淮安周圍良木怕是不多,而造船需要大量木材。”
朱允炆贊賞地看了一眼黃福,他說的沒錯。
造船需要大量木材,古代造船廠應該是資源主導型公司,就地取材才能做到最低成本,比如龍江船廠,這周圍就有不少木材,哪怕是木材不夠,也可以去湖廣砍了,順長江而下,不太費事。
按理說,在蕪湖、儀真這些長江邊上的城中選擇新船廠廠址更為合適,畢竟這里可以說是“群商四會,百木交集”之地。
但從朝廷的角度來說,成本不是第一考慮要素,安全才是。
這里的安全,并非是造船安不安全,而是糧食的安全問題。
從大明輿圖上來看,淮安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地方,其處在大運河與淮水的交匯處,向南可以通往長江,向東又靠近大海,可以說是“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咽喉”。
而且,朝廷打造的八大糧倉中,其中有一座就是淮安倉,許多收納來的糧食,都匯聚到淮安倉。
而這里又距離北平還有些距離,一旦北地出現嚴重問題,比如瓦剌打過城關,逼近北平,朝廷大軍可以疾馳北上,路過淮安就地取糧,就地征調船只北上增援。
從戰略角度來考慮,淮安太過重要,需要有糧食,有船,有軍事力量存在。
經濟服務政治,木材就辛苦點吧。
朱允炆闡明之后,鄭和與黃福也看清楚了局勢,同意在淮安設置清江造船廠。
“龍江船廠會分出一小部分匠人研究鐵船制造,工部方面需要做好鐵礦、鐵料供應,有問題嗎”
朱允炆看向黃福。
黃福有些為難,道“皇上,這鐵船若只是小船只,試試也無妨,工部調鐵料自是沒有問題。可若是制造大船,耗費鐵料恐怕極多,朝廷鐵礦開采供應,怕有些吃力。”
朱允炆搓了搓手指,沉思稍許,道“朕給你出個主意,可增加開礦進度,若開礦快了,工部總沒有其他問題了吧”,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