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這是一個朝代又一個朝代形成的認識,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雜學進入國子監為什么那么困難
說到底就是這些“三教”之一的儒教們認為,雜學背后的人就是九流的人,而且不是上流的,是中流,還有下流的。
比如在中流里面,還有“一流秀才二流醫,三流丹青畫家四流皮皮影”,在下流里面,還有“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這些人身份不好,沒地位,不配進國子監。
但配不配,畢竟只是個面子問題,不是個技術問題。
朱允炆親自兜底,解決了面子問題,以一場辯論將雜學引入到國子監,為此還動用了權力手段,撤掉了幾個官,就這樣,時不時還有頑固的御史叫嚷著要將雜學趕出國子監。
朱允炆想要借助讀書人學習雜學的方式,即打造官員的新思維、新能力,也能改變他們的觀念。
畢竟,這些人也學習了雜學,如果繼續再罵雜人,豈不是連自己一起罵了
大家都要臉的話,就不要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都是一個生態圈混飯吃的,至于太過貶低其他人嗎
只不過現在看來,這一招的作用還沒有真正顯現出來。
只靠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怕過上幾十年也未必可以有多少改觀,朱允炆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想盡辦法,提升下百藝的地位,比如醫師、匠人等。
路過吳縣,朱允炆、寧妃一行人終于抵達蘇州。
在渡口處,寧妃便拉著朱允炆的胳膊,指著遠處的山說道“快看,是虎丘”
朱允炆看著遠處的虎丘山,還沒感懷出蘇東坡的“嘗言過姑蘇不游虎丘,不謁閭丘,乃二欠事”的名人名句,就被寧妃拉著向前走去。
虎丘處在蘇州城西北,距離朱允炆等人所處渡口很近,走不了三里路,便已到近前。
眼前是黃色的虎丘頭山門,還沒有玄燁手賤寫下的“虎阜禪寺”的豎匾,只有一個簡樸的橫匾,上寫“東吳虎丘”蒼勁大字。
“走吧,上山。”
朱允炆見寧妃興致勃勃,便也不耽誤。
“爺”
薛夏突然上前,低聲喊住了朱允炆。
朱允炆回頭看向薛夏,薛夏沒有言語,只是臉色十分難看,腰間的短劍也已是半出鞘,而其他幾名護衛,更是前后分散開來,警惕著任何敢于靠近的人。
突如其來的緊張氣息,讓朱允炆感覺事情有變,對叢佩兒使了個眼色,叢佩兒不著痕跡地點了點頭,自然地拉著寧妃的胳膊,道“姐姐,那邊就是蘇州城吧”
朱允炆見寧妃的注意力被引開,便對薛夏問道“何事”
薛夏將目光投向牌匾。
朱允炆順著看去,目光陡然一寒,在那“虎丘”大字的右下角,還有四個不太顯眼的小字
古今今古
朱允炆沒有想到,在沉寂了一年多之后,竟然在蘇州城外的虎丘山,再一次見到這個神秘的徽記
“此處有危險,不宜登山。”
薛夏低聲勸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