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和后世差不多,上班西裝革履,打著領帶,下班一身休閑,睡覺還有睡衣,正常情況下誰會穿著西服睡覺
擺明了是被人打死之后,擺在床上,然后偽造了殺人現場。
朱允炆不是干刑偵的,也無意向這方面發展,但基本的常識還是知道的,反常識的,那就是有問題,順著這些問題查下去,總會找到真相。
薛夏很是慚愧,虧了自己還是安全局的指揮同知,這點細節都沒發現。
朱允炆收起案文,道“讓人查查胡忻,另外把王康被害前
后的行蹤、接觸的人調查清楚,不要打草驚蛇。”
薛夏了然,轉身去安排。
叢佩兒詢問道“今日我們去哪里”
寧妃看向朱允炆,朱允炆看向破楚門方向,道“去看看經商之人吧,蘇州與北平,可謂是走大明新商之策最早之地,看看這里的商人,或可窺其問題。”
寧妃低聲道“商人帶來了無數貨物,不少百姓因此而受益,這倒是真的。只不過,商人畢竟流動太大,于社稷而言總是不好。”
看著借機進言的寧妃,朱允炆安撫道“商人是一匹馬,若馴服的好,自然可以為我所用,方向由我掌控。若馴服不好,則會脫韁而去,甚至會生亂一時。只是,我們需要馬,總將它關在馬圈里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能長遠的。”
明初物質匱乏,重農抑商,這說得過去,也沒什么問題。
可是經過洪武朝三十年的休養生息,加之朱允炆的新政,農民手中開始有了富余產品,家里有幾個余錢了,他們需要擺脫幾個人穿一條褲子的窘境,擺脫一年都無法給孩子買一串冰糖葫蘆的日子,他們也需要商人,需要小商小販。
若沒有商人轉運物資,促進市場資源再分配,那百姓手里的糧食就一直是糧食,堆積在家里也換不了衣服,換不了糖果,換不了藥材。
這是歷史規律,是物質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
宋代的商業高度發展,明代中期資本主義萌芽,不都是民間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形成的
重農抑商只是治理的手段,不是治理的目的,手段是多樣的,目的是唯一的,這個關系不認清楚了,商業與農業的關系就無法調和。
朱允炆不認為這個時代有誰比自己更懂得商業經濟,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了,如不趁著年輕,自己還有銳氣的時候解決這個問題,那等自己老了,等以后兒子、孫子那一代,他們未必有智慧、眼光與魄力解決這些問題
想要讓大明走得更遠,更有未來,那商業這匹烈馬,就只能由自己馴服。
破楚門外。
無數小商小販挑著擔子,吆喝吆喝地朝著城門走來,還有兩個行商,一前一后,趕著五匹馱著煤炭的毛驢緩緩而來,絡繹不絕的商隊或是入城、或是出城,都朝著熙攘的利益奔赴而去。
而在破楚門不遠,就是上塘河,而這也是京杭大運河的河道段,自上塘河可北上北平,南下杭州,可謂是交通便利。
沿城外街道,分布有鱗次櫛比的低矮商鋪,彼此連著,構成了一條條商業街道,尤其是沿河商業街,更是行人無數,男女皆樂在其中。
“這位公子,可需要采買什么,在下周百通,這蘇州城販賣貨物,無論是兩折布匹,蜀中清茶,還是廣東朱玉,洛下黃醅但凡賣的,在下都可尋到。”
一個二十歲出頭的精壯漢子沖過來,只不過還沒到朱允炆身邊,就被孫棟給推出兩步,也不以為意,就在那招攬著。
“周伯通”
朱允炆眼神一亮,覺得有些意思,便招了招手,道“就你了,你且說說,在這蘇州城中,米麥雜糧生意誰家做得最大”,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