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衙役連忙喊道。
薛夏冷冷一笑,道“滾出去”
“你等著,快去通告胡大人,就說有賊匪作亂,十分兇狠”
一個衙役吩咐著,話剛說完,其他三名衙役是連忙跑出了糧鋪。
薛夏走到朱允炆一旁,低聲道“爺,我錯了。”
朱允炆清楚薛夏見不得別人說自己壞話,故而動手,也沒有計較,道“下不為例。”
薛夏有些發愁,道“如此下去,胡忻必會出頭,只不過爺,我們若是亮明身份,那豈不是得不償失”
朱允炆淡然地笑了笑,道“亮明身份這倒也未必吧。”
薛夏皺眉,胡忻可是蘇州通判,說是蘇州的第三把手也毫不為過,若沒有一個比他更大的身份,想要壓制他可不容易。
朱允炆只是笑了笑,并沒有說話。
朝廷對于糧食的控制,對糧價的平抑,在洪武朝是極強的。
可是自從朱允炆推行一條鞭法之后,百姓不再需要繳納實物稅,而只需要繳納一定的錢鈔,便可以完成稅賦繳納。
對于百姓來說,方便多了,畢竟扛著幾百斤糧食交稅,那是個力氣活,可拿著錢袋子交稅,那就是個老人,也可以完成。
一條鞭法給百姓創造了便利,但也給朝廷帶來了一個隱患,那就是糧食怎么保證供應的問題。
以前收上來糧食,直接就可以拿糧食換東西吃喝,甚至還可以拿糧食當俸祿發,現在朝廷與全國各地衙門改行發錢鈔了,地方上也是錢鈔繳稅了,那吃飯問題怎么解決
手里沒糧食,朝廷也慌不是。
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很簡單,即每年夏稅秋稅交過之后,由官府出面,給出官價來收購糧食,留一部分給本地官員吃飯,一部分存入賑災倉庫,如果還有多余的,那就以漕運或陸運方式,解送京師,邊關等地。
糧倉就是朝廷控制糧價的壓艙石,而大明一切物價,基本上都是向糧食看齊的,這一點與后世也差不多。
可問題是,官價往往是底價,而商人給出的價,很可能比官價要高一些。
比如在京師,朝廷收購稻米的官價是一兩銀子二石米,如果商人每兩石米給多添幾十文錢,那百姓明顯更愿意賣給商人。
在這種情況下,商人憑借著龐大的財力,手中握著的糧食未必比朝廷的少。而一旦糧食被朝廷之外的力量壟斷,那問題就有些可怕了。
到時候商人完全可以憑借著手中握著的糧食,向朝廷索要更多的權利,甚至是威脅朝廷在地方上的統治,若是他們有規模、有計劃的囤貨居奇,存糧不出,導致糧價飛漲,那還得打一場經濟保衛戰。
從胡氏糧行來看,現在想要在地方上想要壟斷糧食資源的,還不是商人,而是官員與商人,也可以直接說是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