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自信地說道。
“這”
眾人更是不解。
朱允炆起身道“好了,這件事就如此定了,都起來吧。薛夏,讓你找的人可找到了”
薛夏見此,只好忍著不安起來,拿出一份文書交給朱允炆,道“爺,已經知道,就在這錢塘太平里。”
朱允炆眉頭一抬,笑道“給他送一封拜帖,明日中午我要去他家做客。”
“啊”
薛夏驚訝,寧妃、叢佩兒也是吃驚不已。
寧妃不解地說道“那于文明不過是洪武時期的主事,如何當得起皇上做客”
朱允炆擺了擺手,笑道“我去做客可不是看于文明的,而是為了看另一個人”
寧妃看向薛夏,薛夏也是一臉疑惑。
朱允炆并沒有解釋什么,而是拿起安全局的文書看去。
不得不說,安全局的調查能力很強,直接往祖上挖了個遍,還不忘記提下后面的根苗。
當朱允炆的目光看到“于謙”兩個字時,目光凝聚,久久沒有移開。
這是一個為后世人銘記的偉大人物,是他在明朝土木堡之變后,挺身而出,挽救了明朝國運
若是沒有他,大明的江山怕只能是南北分治,淪落為南宋時的處境
自己還真的是生活在了一個好的時代里,遇到了這個明代歷史中的厲害人物,只不過此時的于謙,還不懂事,很不懂事
于謙祖上河南考城民權,太祖于伯漢先是住在山西,后遷至蘇州,高祖于夔在元朝給蒙古人當官,曾祖父于九思任杭州路大總管,既然是杭州的官,自然要搬家到杭州來,于是,住在了杭州錢塘縣太平里。
于謙的祖父于文明曾是洪武時期的工部主事,后因故致仕。
而于謙的父親于彥昭也是飽學之士,不過在他親眼目睹了洪武朝的腥風血雨,你死我活之后,估計是不喜歡朝廷紛爭,或是考慮到腦袋在脖子上還是在地上的問題,干脆就隱居在錢塘,不出去當官了。
不當官的于彥昭也沒閑著,洪武三十一年造了個娃,取名于謙,這兩三年就待在家里當家庭主夫兼幼兒教師了。
這一日,于文明正在瞻仰一幅畫像,神情肅穆,默然許久,而在一旁,只有兩三歲的孩子也努力地站著,仰著腦袋看著那一幅畫像。
畫像只有一人,此人體貌豐偉,美皙如,秀眉長,顧盼燁然,畫師技藝也頗為高超,繪出了其英姿雋爽,光如電的感覺。
于文明拉了拉手中的布條,牽動著小小的
孩子,沉聲道“你記住了,他的名字叫文天祥你以后長大了,要成為像他一樣的男人”
小于謙忽閃著眼睛,看了看爺爺,又看了看文天祥的畫像,稚嫩地回道“我要做、文天祥。”
于文明蹲下身,一把將于謙抱了起來,走出供堂,才說道“好男兒當如文天祥,來,孫兒,爺爺考考你,霍去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