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農稅縣司,這不是已經七月半,該繳納夏稅的也該繳納了。”
于文明解釋道。
朱允炆了然,大明稅賦分夏稅、秋稅,也就是所謂的兩稅法,夏稅主要征收絲﹑綿﹑絲織品﹑大小麥﹑錢幣等﹐秋稅主要征收稻﹑粟﹑豆類﹑草等。
雖然朱允炆改行一條鞭法,不再是納實物稅,而是一律以錢鈔為主。但是百姓手里沒錢,只有實物,這麥子都拉過來了,朝廷也不能說人家沒繳稅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農稅司設置的時候,朱允炆便明確了一點,各地農稅司按市價兌換實物。
這樣百姓就有了選擇性,可以在商人下鄉的時候賣給商人換錢鈔,也可以自己挑著擔子到城里去賣糧食換錢鈔,總而言之,農戶不需要留著那么多麥子不舍得賣,擔心不夠交糧的份。
這種方式賦予了農戶更多處置貨物的權利,也避免了交稅環節官府盤削百姓。
夏稅征收的時間是六﹑七﹑八月﹐秋稅是十﹑十一﹑十二月,現在正是夏稅繳納時,朱允炆自然不想錯過。
一條鞭法有沒有成效,還是需要百姓自己說了算。
“我去農稅縣司看看,若是有緣,自會遇到,若是沒有遇到也無妨,他早晚會來見我。”
朱允炆笑著,止住了于文明、于彥昭的腳步。
“于謙不過是一個孩童,當真值得夫君如此來一趟”
寧妃很是不解,出門之后便迫不及待問道。
一個孩子而已,這世上孩子多了去,也沒見朱允炆多看誰一眼,怎么到了這里,還專程去拜訪
實在是看令人費解。
朱允炆看了一眼寧妃,嘴角含笑,道“再等二十年,你就明白我為何今日來這里。”
“二十年”
寧妃有些驚訝。
二十年后,自己與朱允炆都四十多歲了。但對于于謙而言,正是風華正茂,恰是少年時。
“這是夫君的預言嗎”
寧妃目光中流轉著異樣的靈動。
朱允炆不置可否。
現在朝廷中有解縉,姚廣孝,未來還會有楊士奇、楊榮、楊溥,再往后二三十年,那就要靠于謙了,五十年后就要看楊廷和了。
只是,自己可以看到那么久遠,但能不能活到那個時候還是個未知數
等于謙長大,應該還不成問題。
這個人,或許是自己未來最倚重的人,只不過,他應該不會被自己的革新浪潮給淹沒吧
錢塘縣衙東側,設置有農稅縣司。
朱允炆等人在前往縣衙的路上,便看到不少百姓挑著擔子,吱呀吱呀頗有節奏地走著。
前面是一位老農,年近六十,卻頗有力氣,據薛夏估計,其挑著的糧食至少有一石三斗,近兩百斤。
朱允炆突然想起來后世的名記名句“你幸福嗎”
看著這老農,一把年紀了還如此賣力辛勞,他們恐怕是不會幸福的。但奇怪的是,朱允炆竟然聽到了小調,不知名,透著輕松。,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