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說說,朝廷推行的一條鞭法如何,是好還是壞”
朱允炆詢問道。
此番出京私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新政的施行狀況,有哪些弊端,是不是可以為百姓所接受。
楊十八拍腿笑道“一條鞭法當然好啊。洪武朝時,雖然農稅是三十稅一,但官府加稅的名頭可多了,像是什么沿納﹑支移﹑折變﹑腳錢﹑加耗﹑預借、斛面”
農夫在一旁配合道“對,還有重催稅、呈樣稅。”
朱允炆皺眉,問道“何為重催、呈樣稅”
農夫嘆道“重催自然是沒有及時繳稅,或沒有繳足額稅,官府二次差人催的辛苦稅,呈樣稅就是官員檢查納稅之物,也需要給官老爺交一部分稅,畢竟人家不辭辛苦,頂著大太陽看了幾眼”
朱允炆有些心驚,在看不到的底層,竟一直隱藏著太多太多的問題。
洪武朝官場治理的如此嚴格,還有這么多的花樣,那在明后期,官場不堪的時候,百姓又是怎么活下去的
稅收,國之根本事,若這里出了問題,就如樹木爛了根
“但這都是過去的事了,現在有了一條鞭法,這些官吏收斂多了,也沒了額外收稅的由頭。加上可以繳納錢鈔,也方便了許多。”
楊十八一臉含笑。
朱允炆有些欣慰,問道“可是一條鞭法畢竟施行的是十五稅一,超洪武朝一倍,你們不覺得有些過重”
楊十八、農夫等人連連搖頭。
一位婦人見安全局的長官很是和善,便大著膽子說道“不能只看十五稅一,三十稅一,得看我們手里落下多少。眼下雖是十五稅一,但守著十畝地,一年下來也能存留七八兩銀子,這可是往年里想都不敢想的事,咱們就盼著這一條鞭法能一直施行下去。”
朱允炆笑道“這位大娘,別人家都是男人出面,你家男人呢”
婦人還沒回話,楊十八便插了一句“他家男人聽說杭州要修什么混凝土路,跑出去賺錢了,將十幾畝地丟給了這婆娘。聽說一年賺的可比種田多多了。”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來,混凝土路已經在多地齊頭并進,工藝越發純熟,只不過自己沿途都是走的水路,倒沒在意這方面問題。
“楊十八,你少羨慕,你家婆娘若是有力氣,你早就跑了。當年找老婆,非要找媒人說個嬌柔小巧的,現在后悔也來不及了。”
婦人指名道姓,彪悍的很。
楊十八吃癟也不敢反駁,人家一個婦人支著一個家,自
己直接當男人用了,加上那腰圍,那拳頭,那體格
農夫笑得皺紋堆在一起,道“這一條鞭法好是好,就是有時候還得到城里賣糧食,這是個問題啊。老漢身體現在還能扛得住,可要是再抗幾年,可就不太好說了。這不是,今年腰疼就不想去城里了。”
朱允炆有些疑惑“這農稅縣司不是走的杭州市價,緣何還需跑到城里去”
農夫嘆息道“雖然這里走的是杭州市價,但杭州的一些商人是可以讓出一些利的。有一家晉商的糧行,可是高于市價收購糧食,一石糧食能多賣出十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