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揮手讓羅顯起來,西湖變成這個樣子,也不是他的過錯。
安全局有監察天下的權利,可沒有辦法干涉知府施政,而且從某個方面來看,虞謙所為也并不是胡亂作為,大明以農桑為主,人家勸課農桑有啥錯
接過薛夏遞過來的急報,朱允炆只看了幾眼,臉色就變得陰沉起來。
寧妃有些擔憂地看著朱允炆,雖然這幾日沒人提齊王之事,但藩王造反畢竟是大事件,顯然朱允炆也沒有忘記此事,有幾次夜中醒來,都可以看到朱允炆拿著一張大明輿圖,目光所注視的地方,正是長江口。
看朱允炆的神情,似乎事情有些嚴重。
寧妃上前一步,柔聲道“若前線艱辛,夫君應立即返京。”
朱允炆搖了搖頭,有些痛惜,也有些無力,道“并非齊王之事,而是太醫院院使戴原禮走了。”
“啊”
寧妃有些驚訝,快速問道“不久之前見他身體還算健朗,緣何”
朱允炆俯瞰西湖,目光中有些傷感。
戴思恭,字原禮,他是丹溪親傳弟子,醫術高明,曾用精湛的醫術救過朱元璋。
洪武朝時多少太醫受難,唯有他安然無恙。
朱允炆欣賞與敬佩這個七十六歲的醫者,單論醫術,在當下的太醫院中,無人出其右。朱允炆記得史書中,戴原禮曾給永樂朱棣看過病,換句話說,他至少還能多活三四年。
但現在,他走了。
安全局的文書寫得很詳細,甚至還附帶了楊士奇的文書,戴原禮的死,并不是“古今”關聯陰謀的封口,而是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燃盡生機的結果
他通過國子監醫學院看清楚了醫學發展的方向,找到了教育學子的康莊大道,他將余生的壽元,都耗費在了醫學初典、醫學中典與醫學大典這三本教材中
為了醫學的未來,戴原禮押上了自己的生命
朱允炆眼睛有些濕潤,仿佛看到了深夜之中,挑燈著作、勘正的老人,他面容枯槁,卻神態自然,他手枯如筆,卻書寫不輟,他咳嗦不止,卻頑強堅持。
一筆,一畫
一字,一錢
無私的如同一片海,包羅盡致,萬象自然
嚴謹的如同一座山,棱角分明,傲骨天成
大明朝有的是為國為民的人才,有的是燃燒自己,點亮他人的英雄
“取紙筆。”
朱允炆默然望北,而后揮毫寫下
“戴原禮,披太醫院,戴醫學院,肱骨干臣,丹溪子弟,精研醫術數十載。著書證治類方、校補金匾鉤玄、推求師意,又作復庵方書,可謂大成之才”
“其行醫奇效,觀癥論斷,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推測病源,著奇見于理趣之極,觀其隨病加減之妙,不獨藥之咸精,是謂大明之神醫”
“古稀高齡,許身布道,三尺之臺,桃李于堂,嘔血醫學巨典,皓首殫精,終有所成。然生機耗去,撒手遠行,留天下扼腕,痛呼天命不予,圣魂長在”
朱允炆
停頓下來,思索片刻,又加了幾句“當譽大明圣醫,尊其遺志,葬于國子監太醫院,另命匠工雕鑄人像,為后來者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