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
朱允炆一如既往,待在武英殿批復奏章,秋已過半,北方各地衛所都需要大量的絹布、棉花、煤炭等物資,南方衛所稍好一些,但也需要籌備過冬物資,鬼知道寒潮會不會卷到兩廣地區。
大明就像是一個龐大的機器,有條不紊地運行著。
夏元吉不愧為“大明管家”,對于錢糧與物資調配,真正做到了物盡其用。他雖然沒學過優化理論,但顯然有著極為出色的優化手段與能力。
最可貴的是,朱允炆在國內攤開了那么多攤子,一個工程接一個工程,每一個都耗費巨大,即便如此,戶部都支撐住了,即沒有提議增加稅賦,也沒有推諉拖延。
該給的錢糧,從不短缺。
朱允炆看著手中的奏折,這是一位御史寫的,內容很簡單,那就是黃子澄去了青州,內閣多出來一個坑,要不要找個人填坑,如果要找,夏元吉咋樣,并寫上了一句“錢糧萬千頭緒猶清,況忽政務千百之事。國事之才,宜重用之。”
不過話說回來,戶部尚書可以說是最難的部門了,勞心勞力,還容易得罪人。每個人都伸手要錢,不給挨罵估計已經是常態
夏元吉能穩妥地處理戶部事宜,為人也不錯,還能處理好與朝臣之間的關系,這樣的人進入內閣,在資格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但是,朱允炆還是駁回了,理由只有一個
夏元吉之才,放在戶部是最合適的。
他這個人善于辦實事,不善于辦虛偽的事,可作為內閣大臣,哪個不虛偽
上至李善長,中間楊廷和,下面的徐階、張居正,別看有些是出了名的名臣,但一個個都有著一張虛偽的面孔。比如姓楊的,自己有爹,不讓皇上認自己爹當爹。比如姓張的,不允許人家貪污享受,自己享受的比人家還多
解縉不虛偽嗎
虛偽,他自己家人死了不治喪,跑來京師給朱元璋奔喪,不虛偽也干不出這樣的事來。郁新也虛偽,教材之爭一大半都是他拱火的,結果跟旁觀者似的,點了火就在一旁看熱鬧。
虛偽是內閣大臣的必備因素,夏元吉這么正派的家伙,還是算了,臉不夠厚,心不夠黑,就老老實實待在戶部干活吧。
但內閣只是兩個人,顯然是不太合適的。
想到吏部尚書蹇義、兵部尚書鐵鉉,戶部尚書夏元吉都是新提拔上來的,短時間內不太可能再提拔了,思來想去,只能在禮部尚書陳迪、工部尚書鄭賜、刑部尚書暴昭等人中來選。
雖然翰林院中還有不少人才,比如金幼孜,楊溥,但他們還需要歷練,一個剛入朝廷的毛頭小子,還沒辦法在內閣站穩腳跟。
“給內閣傳個口諭,讓他們推薦內閣人選。”
朱允炆并沒有直接作決定,而是交給了解縉與郁新,無論如何,最終的決策權還是在自己手中,有些事不能做得太過明顯。
“皇上,顧指揮史求見。”
內侍通報。
朱允炆頭也沒抬,答應一聲,繼續處理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