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紙中刻畫的英烈碑,莊嚴肅穆,巍峨屹立,雄偉壯觀。
碑身高達九丈九,暗合佛教八十一難的悲壯,道家九為陽數之極,儒家九為至尊之數。正面金光大字“大明英烈永垂不朽”,即有震懾人心的莊嚴,又契合佛之金身,道之黃老之學。
細觀英烈碑底座,構建于一個龐大的陰陽圖之上,而底座之身的建筑,則又設計為佛家與民間接受度極高的蓮花座。
碑身頂部,設大明國徽。
碑身兩側,則雕以浮雕紋飾,浮雕內容以大明重大事件為主,比如鄱陽湖之戰,收服北平,捕魚兒海之戰等。
如此方案,即滿足了佛、道兩家財主的主張,也沒有失去大明英烈碑的本意,即融合了多種文化與信仰元素,也彰顯出了該有的肅穆與莊嚴。
道源滿意至極,張真人連連點頭,姚廣孝、鄭賜與嚴奇良卻高興不起來,一個個愁眉苦臉。
鄭賜看向朱允炆,有些底氣不足地說道“皇上,九丈九的高度,用巨石根本無法實現,若用磚木混合,又無法保持長久”
姚廣孝看向鄭賜,這個工部尚書也難啊,看這圖畫規整,還特意上了色,上面還有一些注解,一看就是朱允炆的親筆之作,鄭賜想要反對,也得繞著圈子來。
朱允炆沒有回復鄭賜的擔憂,而是看向道源與張真人,問道“你們認為如何”
道源與張真人對視了一眼,兩人齊聲道“極好。”
朱允炆點了點頭,看向鄭賜與姚廣孝,認真地說道“英烈碑不以磚石為主,也不以巨石為主,而已鋼筋為骨,混凝土為肉,是一座鋼筋混凝土巨碑,具體如何搭建,如何實現,工部還需研究。”
“這個,工部可沒有先例”
鄭賜有些為難。
鋼筋混凝土碑,這是什么
從未聽聞,更無先例啊。
雖說在各地修筑的混凝土道路得到了極大認可,但畢竟那是平鋪的路,不是站起來的塔。即便是修出來了,也很可能是堆個兩三丈的高度,它不可能高達九丈九啊。
戶部嚴奇良也表示擔憂“如此方略要想實現,恐怕會耗費不少吧”
道源聽聞,當即表示“若如此巨碑可以實現,老僧就是化緣,也會供以充分。”
嚴奇良無話可說。
既然佛家愿意出錢,甚至都說出來要飯存錢的話了,戶部再哭窮實在是沒意思了,畢竟戶部才占了一點份額。
朱允炆見姚廣孝也想要勸說,便先一步說道“會通河疏浚打造水柜,而制備的鋼筋混凝土經過測驗,滴水不漏,且能抗巨錘之力,堪比山石,說明這一條路是行得通的。既能行得通,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制塔,這些細節朕會交代清楚,工部負責摸索,先于他地筑三丈碑為實驗,取得成效之后,再筑英烈碑。”
姚廣孝見朱允炆胸有成竹,也不好再說什么。
“姚師父留下,其他先退下吧。”
鄭賜、道源等人施禮離開。
朱允炆看著日益老邁的姚廣孝,揮退左右,然后示意姚廣孝坐下。
姚廣孝盤弄著佛珠,平靜的等待著。
朱允炆沉吟許久,方開口道“師父認為南京適合作為帝都嗎”
姚廣孝猛地瞪大眼睛,心頭狂震,這個問題屬實太大,牽涉太廣,想要回答殊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