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鉉直搖頭,表示武舉法要商量的細節太多,什么時候舉辦,幾年舉辦一次,也得商議商議,你們不是喜歡討論嗎這怎么也得討論個一個多月。還有俸祿問題,討論不了半年是不會有結果的。
可眼下距離十月武舉也就二十來天,怎么都是討論不完的,與其浪費時間,不如提前走人,也省了吐沫星子亂飛。
可兵部通宵還真的在天亮的時候拿出了全新的武舉法,不僅按照朱允炆的要求作了整改,還增加了一些具備吸引力的條件,比如入京趕考的舉人可以找兵部報銷往返路費,若中式,可享受傳臚唱名,載譽歸家的榮譽。
事關自己的官運,什么壓制武勛,什么文臣主宰,什么原則,都靠邊站,都要沒官帽官服了,你還給我說這些沒用的
不知道留著官位,不怕收拾不了他們嗎
鐵鉉入宮了,在兵部同僚的注視下,那不算寬大的身影,在這一刻顯得如此偉大。
鐵尚書,真是個好人哇。
人心就是這樣被“嚇熱”的,鐵鉉憑借著一本武舉法的操作,逐漸在兵部樹立了威信,真正扎根。
朱允炆看著第二版的武舉法,連連點頭,問道“早如此不就妥了,非要惹朕發怒,發給內閣與三法司審議,戶部核準,皆無異議后,張貼于兵部之外,發告天下吧。”
鐵鉉連連答應。
朱允炆揉了揉有些酸澀的手腕,對鐵鉉道“距離武舉已是不遠,地方武舉人即將陸續抵達京師,務必做好招待與看護,莫要惹出什么事端。”
鐵鉉保證道“兵部定會做好接應。”
朱允炆欣慰地點了點頭,低下頭想要處理文書,鐵鉉輕聲道“皇上,燕王與寧王回京選的是海路。”
“朕知道,有什么問題嗎”
朱允炆問道。
鐵鉉猶豫了下,道“走海路,會經過白水洋”
朱允炆雙眸閃過一道精芒,起身走至桌案前,道“你的意思是說,燕王與寧王之所以選擇海路回京師,不是為了趕時間,而是為了憑吊齊王”
鐵鉉行大禮“臣不敢妄自揣測。”
朱允炆沉思稍許,突然笑了出來,對疑惑的鐵鉉說道“諸多藩王入京,可沒一個人敢去白水洋的。燕王與寧王還真是膽略驚人,哪怕朕知道了也拿他們無可奈何。罷了,就容他們得逞一次吧。”
人家走的是海路,白水洋又是由北面進入長江口的最短路徑,總不能下命令說你們繞個大圈,在東海轉轉再回來吧。
無論朱允炆喜歡還是不喜歡,白水洋都在那里。有船經過,很正常。
鐵鉉走了。
朱允炆握著拳頭,一臉陰沉。
朱棣與朱權走這一條路,恐怕不是想找找朱榑的骨灰,憑吊一番,而是想要看看這一片戰場,至于他們是同情朱榑這個兄弟,還是想要借此宣泄對朱允炆處理朱榑的不滿,就不得而知。
無論如何,他們以藩王的身份走這一條路,肯定是有一些盤算與心思的。,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