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里,陳迪請旨道“臣愿選派人員,與行人司一起,前往安南探聽虛實。”
朱允炆看著陳迪,笑著答應了。
大明想要用兵安南的準備工作有很多,其中一項,就是徹底讓文官閉嘴。這群人不喜歡有戰爭,借口多的是,也很正當。
什么節省民力,什么國雖大、好戰必亡,什么禮儀之邦,睦鄰友好。
也正因為文官的這些素養與觀點,大明很多中后期的戰爭,往往都是先禮、再禮、三禮,等人家不理,提著刀子到了城下的時候,才開始想起,哦,原來要打架了。
慢一拍,不可怕,慢三拍,就要人命了。更郁悶的是,要的還不是他們自己的命,而是百姓的命。
朱允炆有時間去籌劃安南,戰爭也不是說今天確定要打,明天就沖鋒的,歷史上任何大戰,都需要很長時間的準備,沒幾個月,乃是更長時間,是根本無力組織數十萬大軍遠征的。
再說了,這次的對手是安南,需要避開雨季,加上路途遙遠,使臣交鋒,兵力運作,糧食籌備都需要時間,今年冬日又有大朝會,想要出兵是不太可能了,剩下的下一個時機,在建文三年的十月。
入冬,大明冰冷一片,但對于安南而言,卻是旱季,氣溫適宜。
“此番集議,為最高機密,誰若是外傳泄密,定不輕饒。凡涉安南籌備發向地方文書,緊要之事,由安全局專門派送,不走官驛。”
朱允炆不希望官驛人員半路偷懶延誤,或丟失,或泄密。
“遵旨。”
眾人答應。
武英殿的大門打開,官員紛紛離開。
兵部與五軍都督府都明白了哪里最需要精銳,哪里最能出功勞,在草擬武進士、武舉人的去處時,多以廣西、云南與京軍五軍營為主。
一座酒樓中,紀綱拉攏了四個同科武舉、武進士,好酒好菜招待著。
紀綱舉起酒杯,豪氣干云“我等也算是有緣,能在京師結識。我紀綱最是欣賞豪杰,四位才能堪成大業,此番康源、王旦、杜欣兄雖未中武進士,并非才能不足,而是朝廷中式人員太少,若多三個名額,非你們莫屬。”
康源、王旦、杜欣三人嘴上推說不敢,心頭卻是大喜,感覺遇到了知音。
自己幾人發揮也不錯嘛,為啥別人中式了,我卻落榜了朝廷也真是,只選六十人,要淘汰那么多人,實在是不公平啊,多選拔一些像我們這種英勇的漢子不好嗎
紀綱有些惋惜“其實也沒什么,朝廷考慮到了這一點,好歹給了我們出路不是。什么武狀元、榜眼的,朝廷一句話,還不是把我們發配了事。不瞞幾位,我紀綱是想留在京師的,你們想啊,去邊關作戰,我們新人,還不是被人當槍使喚”
“攻堅克城,需要新人上,斷后絕死,需要新人上,哪怕是分功勞的時候,長官一句話就拿走了,我們這些大頭兵又有什么法子。什么,總旗,小旗哎,這算什么官啊。”
康源等人聽紀綱這樣說,不由都擔憂起來。
這如果真如紀綱所言,去了邊關熬不出頭,反而把頭給熬沒了,那還不如留在京師,哪怕是當個侍衛,護衛,加入安全局,也好過上戰場拼殺啊。
刀槍無眼,上去說不得就會死在外面,到時候連個尸體都撈不回來,屬實有些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