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瑺樹立了自己的威嚴,以為生民立命的姿態,贏得了無數人的傾慕,成為了一時無兩的清廉重臣。而朱高煦也因禍得福,前面的罪沒有人再追究,也不用去北平過苦日子了。
對于這個結果,燕王朱棣是滿意的,雖然兒子受了點苦,但畢竟消除了案底,茹瑺也是滿意的,本來就沒打算真干掉朱高煦,只是想立威罷了,宋正臣也是滿意的,自己看似參與了,實則又什么都沒參與,只不過是跟了一路,即沒濕了鞋子,也沒濕了手
這只是大朝覲之前的一個小插曲,但毫無疑問,這件事的意義并不尋常。
首先,此事標志著藩王勢力的衰落。
若擱置在朱允炆剛登基之初或建文元年,藩王們遇到這種情況,絕對會打著朱元璋的旗號斗到底,不弄死茹瑺是不算完的。
可隨著朱允炆皇權的鞏固,尤其是死了兩個藩王,又明旨削藩,一眾藩王成為了沒有了獠牙的老虎,哪怕是咆哮,怕也是無力。
其次,太祖成法,萬年不變,還沒堅持兩年半,就已經變得無法執行。朱允炆經過了兩年時間,開始徹底放開朱元璋的包袱,在變法、革新與治國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念。
最后,朱允炆學會了妥協與變通,政治上趨向于成熟。
很多時候,事情不可能只有黑白兩色,它還需要中間顏色,需要其他顏色。朱允炆開始在黑白之外,選擇一種更合理的處理方式,以謀求大局上的穩定。
這種轉變,雖然不夠熱血,不夠血性,不夠爽,但對于所有人來說,這個結果是最好的。
事情解決了,地方官員都入京了,該賄賂打點的打點好了,大朝覲就開始吧。
建文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天晴,白云碧空。
奉天殿外,密密麻麻站著三千余官員,無論是京觀,還是地方官員,都紛紛列隊。禮樂聲不斷傳出,大朝覲的奏曲在傳唱,官員們按照品級站好次序,整整齊齊,肅穆至極。
朱允炆端坐在奉天殿外,目不轉睛地看著前方,額頭前皇冠上的冕旒不斷晃動,也不知道是誰設計的,讓人眼暈。
但沒辦法,該有的禮儀還是需要遵守。
隨著禮樂進入,數千官員齊刷刷行禮,山呼之聲震徹天地“叩見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
朱允炆微抬手,官員起身謝恩。
按照一般劇情安排,朱允炆該發表講話,然后開始處理官員升降問題,但事實上,官員起身之后,就沒朱允炆什么事了
他現在,就是一個擺設,現在的主角是吏部,確切地說,是吏部尚書蹇義。
大朝覲,說得高大山,其實就是官員入京見見皇上,行個禮,等待吏部考核與發問,具體辦事的是吏部,皇上只需要全程露臉,最后拿主意就可以了,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