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工團一路南下,沿途百姓聽聞女子都在買糧救民,各地官府聞風而動,召集富戶,只為了說明一個問題
你們要不要比女人差。
富戶不愿承認比文工團的女子差,于是捐錢的捐錢,捐糧的捐糧,為了避免官員貪污,找了老人親筆寫了功德文,一筆一筆記錄在案,并各出人送糧。
尋常百姓家沒有辦法,商議之后,找到了縣衙,希望官府能幫忙送點糧食到鳳陽府,知縣感動不已,寫了奏折送向朝廷,然后組織百姓送糧。
在華北大地,在黃河以北,在一條條道路上,不少百姓報備官府之后就行動了起來,無數獨輪車,就這樣被兩只手推向鳳陽府。
汗水滿面,擦擦。
累了餓了,吃口硬邦邦的饅頭。
晚上困了,直接在路邊睡一覺就是。
朱允炆培養了近三年的人心,終于在這一刻結了果子,山西移民感激朱允炆,感激朝廷兌現了承諾,一條不差的落實了。
河南百姓感謝朱允炆派來了齊泰、景清這樣的大清官,山東百姓感謝朱允炆疏浚會通河,給了無數百姓飯吃,北直隸的百姓感謝朱允炆一條鞭法,減免了苛捐雜稅,少了無數猙獰索要的衙役
人心是金子,閃閃發光。
待在京師的常百業收到了山東伙計送來的快信,也決定放棄利益的考量,豪捐十萬兩于晉商商會,站出來號召所有晉商,全力買糧,支援朝廷救災。
晉商商會動員了京師周邊的幾乎所有力量,購置了二十萬石糧食,并買來大量成衣,打著晉商商會的旗號,浩浩蕩蕩進入蘇州、松江府等受災地區。
徽州中的主力沈一元等已下南洋,周大匠顯然缺乏商業敏銳性,無法挑起徽州大旗,等回過頭時,才發現原本屬于徽州自留地的蘇州、太湖、松江、寧波等一帶區域,已遍插晉商旗幟。
常百業不愧是晉商的領軍人物,在侯淺淺的支持下,只憑著十萬兩開路,就硬生生在徽商、浙商主導的要害地區開辟出了根基。
經過這一次救災,常百業相信浙西的百姓將對晉商印象大為改觀,甚至會在情感上更為信任晉商。而徽商、杭商也行動了,只不過他們選擇的是鳳陽府等地,而這一步,顯然不如常百業高明。
浙西是富饒之地,哪怕是遭了災,底子畢竟還在,哪怕啥都沒有了,兩年之后必會再次繁華。可鳳陽府是個什么地方
對比蘇杭,說它是窮鄉僻壤毫不為過啊哪怕是給他五十年一百年,也不可能富比蘇州、松江府等地。
常百業正在與侯淺淺商議在蘇州、松江府等地開設什么店鋪,開多少家為上,常晉掌柜敲門走了進來,送上一份信,道“東家,這是吉安府佟掌柜送來的信,似是話中有話。”
常百業接過之后,展開看了看,然后交給侯淺淺。
侯淺淺看過一遍,為蹙眉心,念道“夫君,佟掌柜這一句糧草堆積如山,軍兵守備,嚴禁靠近,日日收糧,從不出糶,自廣信、撫州、吉安等地途中多見之,甚是怪異,怕是有所意指。”
常百業打開扇子,給侯淺淺送著風,道“軍兵守備,說明這批糧食是朝廷衛所軍糧,而非是地方賑濟糧,也不是商人糧庫。堆積如山,依舊日日收糧,從不出糶,可見這批糧食需要很多人才能吃得下。八叔,我記得朝廷在吉安府設了一個大型糧倉。”
常晉點頭,道“朝廷設八大糧倉,其中是有吉安倉。不過佟掌柜信中所言,不像是吉安倉,更像是一個臨時倉庫,沒修筑圍墻,只修筑了寨墻。”
侯淺淺仔細看了看信,指出了一處重點“自廣信、撫州、吉安等地途中多見之,朝廷設置八大糧倉,可沒有廣信與撫州。”
常百業轉身從桌案上拿出了一份輿圖,指了指廣信、撫州、吉安等地,面色變得凝重起來。
侯淺淺盯著輿圖,道“這三地,似乎在一條線上。”
常百業示意常晉退下,然后關了門,對侯淺淺道“這件事怕是了不得,若是我沒有猜錯,大明怕是要打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