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需要這些賢人,需要他們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自己的學識與責任,去守護大明的領地,真正將那一片土地握在手中
“安南將成為大明的一個郡,重建安南,安撫民心,教化歸順,都需要你們參與其中,朕知此行路途遙遠,也知此行危險重重,你們但有所需,盡管講來。”
朱允炆將心中的打算告訴眾人之后,等待他們的條件。
眾人先是沉默,后齊刷刷起身。
顏寶帶眾人喊道“我等愿為儒家學問的殉道者,前往安南,并無任何所求。”
朱允炆動容,這群人的道德水平不是自己可以想象的,就像是一些偉大的支教人員,他們所求的不是名譽,不是利益,而是道義,是信仰,是改變他人與地方苦難命運的偉大人格
這世上,不都是利益往來
這世上,真的有圣賢
朱允炆看著眾人,起身作揖,深深一禮,方孝孺、楊士奇、黃觀、陳迪同樣起身作揖。
這些人的偉大,足以當得起這一禮
冉忠、顏寶等人回禮。
這些人沒有提要求,提待遇,是他們的偉大,但朱允炆不希望寒了人心,當即下旨將七十二人提拔為國子監國子學博士,正五品,下旨對其家人免除徭役十年,免除稅賦十年,各賞銀五十兩,綢緞五匹等
這些舉措,只是為了告訴他們,不用擔心家人,好好在安南辦事,哪怕是自己出了問題,他們的家人朝廷也會管的。
顏寶、冉忠等人很是滿意,在國子監與楊士奇等人商議兩日之后,帶著一大批教材,乘坐著朝廷準備好的舒適馬車上路的了。
他們的教材,沒有數學,沒有雜學,只有儒學,除了四書五經外,最多的就是思政教材。日后越人想要學習數學與其他學問,就需要進入國子監深造。
解縉回京了,對于沒見到賢人之后深感惋惜。
鳳陽旱災終于還是挺過去了,接連幾場大雨,讓淮河再次水漲船高,朝廷運糧變得更為便捷,為抗旱,抗澇,解縉組織一批人趁著旱災時,修建了大量水渠、水塘,順便還將淮河某些地段拓寬了
畢竟一群人吃了就躺在城里等著下一頓也不是個事,只要干活就有工錢,就有飯吃,為了肚子,為了存點錢,打點底子,災民并沒有抵觸。
災情救援及時,整體上并沒有鬧出大的問題,除了渦陽慘案外。
至于太湖一帶,趁著水災退去,百姓正是對其害深感痛苦時,工部抓緊時間勘驗了夏元吉等人的疏浚方案,眼下正在準備征調十萬民工,爭取在冬日之前,完成吳淞江的疏浚,以解決太湖水流不暢,動不動就澇災的問題。
太湖一帶雖遭遇了澇災,但并沒有造成大面積絕收,水稻雖然被淹了幾天,有些還頑強地活著,朝廷估計會減收四成,多少算是保住不少糧食,不需自其他地方調糧食。
災情很大,損失也不小,但朝廷抗住了,百姓也抗住了,這讓朱允炆很是欣慰。
雖然金川門外的糧倉空了四分之三,但這不要緊,蘇湖與鳳陽兩地有災,并不是整個大明有災,隨著其他地區夏糧入庫,缺少的糧食會慢慢補充回來。
隨后不久,茹瑺、郁新等先后回朝,稟告了救災狀況,與解縉一起,聯名上疏救災策,直言“軍民一體,成效斐然。”
內閣解縉等三人一致認為,朝廷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控制局面,減少損失,最關鍵的在于投入了軍隊,讓軍士負責運糧、救災、維護秩序、保障百姓生活。
若循規蹈矩,按往日縣衙或府衙為主的做派,怕會力有不逮,難獲如此成效,主張日后災情發生時,可委派朝廷官員,調動衛所之力,全力救災,以成慣例。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