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等人笑呵呵地陪在一旁。
大明鹽場不少,主要為兩淮、兩浙、長蘆、山東、福建、廣東、海北等鹽場。
但論規模與地位,為首的是兩淮鹽場。
兩淮即淮北、淮南,以淮河為界。淮北多是曬鹽,淮南多是煎鹽。
明代采取的是鹽引制,一引是兩百斤,一大引是四百斤中后期偶爾會變動,甚至會達五六百斤。
按照洪武年間數據,兩淮鹽場生產鹽三十五萬大引,而全國鹽產量只有一百三十余萬大引,兩淮鹽在全國鹽產量中的占比是兩成七,近三分之一。正因如此,民間還有“兩淮鹽,天下咸”的諺語。
“那我們去看看鹽價如何”
解縉提議道。
朱允炆微微點頭,不遠處就是一鹽鋪,明代鹽鋪類似于后世的代銷點,小賣部,但其售賣對象是散戶,百姓,以斤售賣,不做也沒有條件做批發。
鹽,家家戶戶都缺少不得,生活必需品,自然少不了買家。
果然,剛進鹽鋪,就看到一老嫗在買鹽。
掌柜見老嫗遲遲不肯掏錢,不由有些惱怒,見朱允炆等人進來,不由將老嫗拉扯到一旁“你就慢慢想吧,等會再與你論。幾位客官,想要買多少鹽”
朱允炆低頭看著鹽簍子,里面的鹽可都不是后世的白花花的精鹽,而是粗鹽,顏色有些暗,有些鹽顆粒比花生米還大,不由問道“這里沒有精鹽嗎”
“精鹽”掌柜有些疑惑,連忙說“客官說的是細鹽吧,那都是貢品,咱這小店可沒細鹽。”
朱允炆無奈,后世十年代還要吃大粗鹽疙瘩,指望大明生產出精細鹽更是別想了,看來以后需要改進改進
“鹽價如何”
解縉在一旁問。
掌柜笑呵呵地說“誠惠十八文一斤。”
“十八文”
朱允炆看向解縉、徐輝祖與朱棣,這三位大爺有些茫然,也不知道這個價是高還是低,身份最低的是解縉,那也是內閣大臣,根本不用自己去買鹽,也不知道京師鹽價多少。
老嫗在一旁喊道“掌柜,一個月前還只需要十四文,怎突然漲了如此多”
掌柜臉色有些難看,無奈地朱允炆等人苦笑解釋“這鹽價也不是咱家說改就改的,還需要看水商,看牙行不是,我這也是小本買賣,若便宜的話,虧本不說,牙行也不讓干啊。”
朱允炆拿起一塊鹽粒,仔細端詳著說“你這鹽鋪開了多少年了”
掌柜哀嘆一聲“不瞞這位客官,我這鹽鋪開了也有十幾年了,從來都是童叟無欺。”